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论文

ID:11735046

大小:51.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7-1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论文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论文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论文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论文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论文系别:专业:班级:姓名:学号:课程名称:任课教师:定稿日期:探析网络舆论中的真相与谬误摘要:在21世纪的中国,“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不再是一种奢想,依靠互联网,人们能够了解身边和千里之外发生的事情,能借助网络分享和学习知识。马克思原理曾说过:任何事物都是矛盾和对立统一的,每一件事情都有正负两面。网络,就像一把刀刃,运用得当可以物超所值,一旦用错方法,可能伤己伤人。由于网络给予人们的自由过大,人们散播不实消息,误导人群,引爆舆论造成网络暴力的事件时有发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甄别网络中的真相与谬误,不造谣、不传谣、

2、不信谣,规范地参与网络生活极为重要。本文试图探析这一网络困境,提出一些解决对策。关键词:网络;舆论失控;管理与引导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依赖计算机网络,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用网络处理工作、生活和个人事务,互联网的发展速度非常快,以致人们还来不及认真思考有关网络社会的规范。因此在网络社会的初期出现一些混乱在所难免。关于“网络流言”“网络暴力”的喧嚣背后,实有民主、政治、文化等诸多因素掺杂其间,需要积极疏导、有效化解、趋利避害,以保证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都能健康和谐地发展。一、我国网络舆情的现状网络舆情是以网络为载体,以事件为核心,是广大网民情感、态度、意见

3、、观点的表达,传播与互动,以及后续影响力的集合。带有广大网民的主观性,未经媒体验证和包装,直接通过多种形式发布于互联网上。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互联网空间的映射,是社会舆情的直接反映。传统的社会舆情存在于民间,存在于大众的思想观念和日常的街头巷尾的议论之中,前者难以捕捉,后者稍纵即逝,舆情的获取只能通过社会明察暗访、民意调查等方式进行,获取效率低下,样本少而且容易流于偏颇,耗费巨大。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众往往以信息化的方式发表各自看法,网络舆情可以采用网络自动抓取等技术手段方便获取,效率高而且信息保真(没有人为加工),覆盖面全。(一)网络舆情

4、的表现形式1.网络新闻评论网络新闻一般是传统新闻在网上的延伸。浏览网络新闻是我国网民上网的一个主要目的,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关于网络应运使用率的多次调查显示,我国网民对网络新闻的使用率一直较高,与其他网络功能相比,网络新闻使用率的排名在历次调查中都保持在前十位。大多数的网民习惯通过网络新闻来了解事件,网络新闻直接影响着网民对事件的看法。[[1]闫丽.我国网络舆论调控模式初探[D].暨南大学,2008.]2.网络论坛网络论坛是网络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之一,是目前网络上最为主流的意见表达形式。论坛多数由相对固定的网民组成,论题涉及领域广泛,网民以发帖

5、的形式来发表意见。网民所发的帖子从各个侧面反映了他们的思想动态和意见倾向,可以迅速集中地反映公众的意见和言论。由于论坛具有公共性、互动性、虚拟性等特点,为网民获取信息、传播信息、发表意见提供了一个充分开放的自由场所,因此成为网络舆论形成的主要平台。3.博客与微博与网络论坛相比,博客以个人的视角表达思想观点,更凸现了舆论主体的个性化特征,因而观点新颖、深刻的博客通常有较高的点击率。许多网站借助传统媒体和主流网站的转载、链接,博客的影响力得以扩大,因此,博客的意见对网络舆论的影响不可忽视。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期,社会利益群体复杂。作为普通民众,

6、其公民意识逐渐觉醒,对知情权、监督权等权利的要求更为迫切,并期望获得更多的公共话语权,草根、开放、即时的微博新媒体应运而生,受到网民的热捧,微博的影响力日益上升。当前越来越多的公共事件开始在微博上首发,微博在公共事件传播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莫凤群.公共事件中微博传播研究[D].湖南大学,2013.](二)网络舆情的失控1.网络舆论的可信度问题网络主体的隐匿性和虚拟性,一方面使言论更加自由,另一方面则造成谣言和谎言充斥网络。在数字化的虚拟社区中,网络主体具有普遍的匿名性,虚拟的平等交流是建立在隐去性别、年龄、身份、种族、职业、文化等

7、实体因素基础之上的。网上充斥着真假难辨的流言,无从证实的谣言,天花乱坠的谎言,这些都不能成为具有共同指向性的价值取向,因此无法形成共同意见和产生共鸣,也就缺乏生成网络舆论的土壤,即使生成,也难以凝聚强大的力量。网络舆论较为情绪化,缺乏理性,可信度不高。网络的虚拟性与匿名性大大减少了网民发表言论时的责任感,愤激之辞常见于网络。理性分析的帖子相对较少,但讽刺、谩骂等人身攻击则屡见不鲜,更有甚者动辄就发起“人肉搜索”,侵犯他人隐私。对监督对象的批判,有时还会牵连到无辜的他人。在“躲猫猫事件”调查过程中,由于网民调查委员会调查无功,一些失望乃至愤怒的

8、网友们对其成员也进行了人肉搜索,使网民调查委员的成员也不胜困扰。2.网络舆论被滥用的问题网络是个公开的虚拟空间,任何懂得打字的人都可以参与网络舆论,网络舆论主体本身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