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病理学复习资料

动物病理学复习资料

ID:11753672

大小:42.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13

动物病理学复习资料_第1页
动物病理学复习资料_第2页
动物病理学复习资料_第3页
动物病理学复习资料_第4页
动物病理学复习资料_第5页
资源描述:

《动物病理学复习资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1、疾病:疾病是机体与外界致病因素相互作用产生的损伤与抗损伤的复杂斗争过程,在此过程中机体对环境的适应力下降,生产力降低2、疾病的特点(1).疾病是在一定条件下,病因作用于机体而引起的。(2)疾病是完整机体的反应。(3)疾病是一个矛盾斗争过程。(4)生产力降低是疾病的一个标志。3、疾病发展的阶段性(1)潜伏期(隐蔽期):从病因作用于机体时起,到疾病的第一批症状开始出现时止的时期。特点:机体动员各种防御机能抵抗致病因素产生的损伤。潜伏期长短取决于致病因素、机体本身及侵入门。(2)前驱期(先兆期):从疾病的第一批症状出现时起,到疾病的主要症状开始出现时止的时期。特点:表现出一些非特异性症状,先兆症

2、状。如,精神沉郁、食欲下降、发热等。(3).明显期(临床经过期):前驱期之后,疾病的典型症状充分表现出来的时期。特点:表现出疾病的特异性症状(4).终结期(转归期):疾病的结束阶段。骤退、渐退。完全痊愈、不完全痊愈、死亡。完全痊愈:特点:病因消除后,疾病的所有症状消失,机体由病理性调节转化为生理性调节,受损器官的形态结构、机能活动、物质代谢恢复,动物的生产力恢复。不完全痊愈:特点:病因消除后,疾病的主要症状虽然消失,但受损器官的形态结构、物质代谢、机能活动还没有完全恢复,还遗留有疾病的目些残疾或永久性病变。死亡:生命活动终止,完整机体解体。也即在疾病过程中,损伤作用过强,机体的调节作用破坏,不

3、能适应生存环境的变化,适应力耗尽,呼吸和心跳等生命活动停止。4、引起疾病的生物性因素:包括细菌、霉形体、立克次体、螺旋体、霉菌、病毒和寄生虫等引起疾病的化学性因素:主要包括强酸、强碱、重金属盐类、农药、化学毒剂、毒草等引起疾病的物理性因素:包括温热(高温和低温)、电流、电离辐射、噪音、大气压改变等引起疾病的机械性因素:如锐器或钝器的损伤、爆炸波的冲击等引起疾病的其他因素:营养性致病因素、应激5、外因是疾病发生的必要条件,内因是疾病发生的根本依据6、全身血液循环障碍:是指由于心血管系统疾病或血液性状改变所造成的波及全身各器官、组织的血液循环障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是指某些病因作用于机体局部而引起

4、的局部或个别器官发生血液循环障碍的现象。7、充血:某器官或组织由于血管扩张,含血量增多的现象。8、动脉性充血:是指由于小动脉扩张,而流入局部组织或器官的动脉血量增多的现象,又称主动性充血,简称充血。9、动脉性充血的病理变化:眼观:充血的组织或器官呈鲜红色;体积稍肿大;局部温度升高;具有博动感。镜检: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管腔内充满红细胞。10、静脉性充血: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使局部组织中静脉血含量增多的现象,称为静脉性充血,又称被动性充血简称淤血。11、肺淤血:急性:眼观:体积肿大;呈暗红色或蓝紫色。重量增加;切面流出大量暗红色泡沫样液体。镜检:肺小静脉和肺泡壁

5、毛细血管高度扩张,屈曲,充满红细胞。肺泡腔内可见少量浆液和数量不等的红细胞及脱落的肺泡壁上皮。慢性:常见肺泡腔内有吞噬红细胞和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12、肝淤血:急性:眼观:肝脏体积稍肿大,重量增加,被膜紧张,边缘钝圆,表面呈暗紫红色。切面呈暗红色,静脉血管扩张,并流出大量紫红色的血液。镜检:肝小叶中央静脉、窦状隙(肝窦)和叶下静脉高度扩张,充满红细胞。慢性:眼观:肝脏质度由软变硬,切面可见暗红色和黄褐色相间的槟榔样花纹,称为“槟榔”肝。镜检:肝小叶中央静脉及其周围的肝窦高度扩张,充满红细胞,中央静脉周围的肝细胞因长期受压而萎缩或消失,小叶周围的肝细胞因缺氧而发生颗粒变性和脂肪变性13、缺血:局

6、部组织或器官的动脉血液供应不足或完全断绝,又称为局部贫血。14、出血:血液流出血管与心脏之外的病理过程15、出血的病理变化:破裂性出血:血肿;渗出性出血:针头大小的出血点或瘀点、出血斑或瘀斑、紫癜;其他出血病变:咯血:肺和呼吸道、呕血:消化道口、衄血:鼻腔、积血:体腔、尿血:肾脏和泌尿道、便血:消化道肛门、血崩:子宫、溢血:组织内不规则的弥漫性出血镜检:出血组织的血管外有红细胞散在或聚集16、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成分析出、凝集形成固体物质的过程。血栓:血栓形成过程中形成的固体物质。17、血栓形成的条件:(1)心血管内膜损伤;(2)血流状态改变:血流缓慢、涡流形成

7、;(3)血液性质改变,主要指血液成分改变,血液凝固性增高,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增多。18、血栓形成的过程、类型、形态:包括血小板的黏附凝集和血液凝固两个过程1.白色血栓的形成首先是血小板从血液中析出并粘附在血管内膜上,黏附的血小板发生粘性变态和释放反应,使血小板进一步向局部黏集,形成血小板黏集堆。使血小板进一步黏集,不断扩大,形成小丘状。形成最初血栓——血小板血栓。因它是血栓形成的起始点,又称为血栓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