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二战史观与安倍政权的选择[权威资料]

日本的二战史观与安倍政权的选择[权威资料]

ID:11827412

大小:22.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7-14

日本的二战史观与安倍政权的选择[权威资料]_第1页
日本的二战史观与安倍政权的选择[权威资料]_第2页
日本的二战史观与安倍政权的选择[权威资料]_第3页
日本的二战史观与安倍政权的选择[权威资料]_第4页
日本的二战史观与安倍政权的选择[权威资料]_第5页
资源描述:

《日本的二战史观与安倍政权的选择[权威资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日本的二战史观与安倍政权的选择  战后至今,日本对于二战时期的侵略历史一直没能彻底正视。在国际社会特别是亚洲邻国的压力下,日本政府于战后50周年的1995年发表“村山谈话”,对侵略战争进行了有限的反省和道歉。但此后历届日本政府尽管重申其精神,但鲜有出其右者。有研究指出,战后日本具有“翌年法则”怪象。[1]日本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有限的历史反省,常态的错误言行。日本错误的二战史观伤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感情,破坏了与亚洲国家的信任关系,也把自己的亚洲外交拖入历史泥潭。比较而言,同为战争发动者的德国对历史的反省与日本明显不同,效果更异,令人深思。在迎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

2、,安倍政权的二战史观尤为令人关注,日本的亚洲外交又一次面临历史的考验。  错误的史观,缘于错误的现实  日本错误的二战史观主要表现在:否定慰安妇、篡改历史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否定南京大屠杀、否定东京审判等问题方面,其他的还包括“侵略未定义”论,为“神风队”申遗等等。与此相对,那些对侵略历史进行反省的观点在国内被右翼称为“自虐史观”,频遭打击。日本对侵略历史的否定和日本的现实密切相关,或是因现实需要,或是由现实决定。  首先,服务于推卸战争罪责,逃避战争责任追究这个现实需要。1945年战败投降的《终战诏书》就充斥着战争最高领导者昭和天皇为自己和侵略战争的辩护之词,被审判的战犯们

3、也“异口同声地否认战争责任”[2]。首届内阁东久迩内阁提出的“一亿总忏悔”根本目的也是为了摆脱天皇等战争领导者的罪责。为逃避惩罚,日本战后还销毁了大量的战争档案,档案的不完整反过来又“纵容”了错误的史观。同时,对赔偿责任的逃避也是日本政府的现实需要。  其次,决定于总体保守化和政治右倾化的政治现实。战后日本史,就是一部保守势力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历史。战前、战时的内阁大臣或者重要官员,甚至是被关押的战犯如首相岸信介,他们在战后大多重返政界,并千方百计地寻找“历史正当性”,为自己和日本美化。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日本更是不断保守化,并在冷战结束后进一步加强,进入“总体保守化”阶段,

4、政治右倾化也进一步加剧。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修改宪法、教育基本法呼声高涨,强调爱国心的主张越来越强烈,美化侵略历史和否定战争责任于是此起彼伏。  再次,适应于尽快“告别战后”、轻松迈向政治军事大国的战略需求。战后日本一直希望重振对国家的热爱和民族自信心,进而成为“正常国家”乃至政治军事大国,在国际社会获得更大的权力。为树立自信和大国形象,日本另辟蹊径地采取了忘却和篡改的做法。教科书事件发生的1982年,时任国土厅长官松野幸泰就说过:“如果把‘进入’说成是‘侵略’”,就会使孩子们说“祖先干了坏事。”在日本看来,美化侵略战争是日本重整为政治军事大国的“精神洗礼”。也正是在“政治大国

5、”的口号下,中曾根康弘首相在自民党内部大肆批判东京审判史观是自虐史观,批判马克思主义史观是帝国主义战争史观,并最终首次以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的身份正式参拜靖国神社。  最后,受制于轻视亚洲邻国的心理习惯。这和日本近代以来脱亚入欧、脱亚入美的战略选择有关。奠定战后日本发展道路的吉田茂总结性地告诫,“日本外交的根本方针必须放在对英美亲善这个大原则之上,今后也不会改变,而且也不应该改变”,这“是遵循明治维新以来的日本外交上的正确路线”。[3]在日本外交思想与实践中,日美关系是其外交基轴,亚洲更多是自己施展政治抱负和外交战略的客体和舞台,对日本起不到关键性的影响作用。在这样轻视心理下,日本

6、一方面表现出“加害意识”的缺少,忽视对亚洲邻国的伤害;另一方面不重视亚洲邻国的抗议,对外对内“两层皮”,缺乏主动和彻底的反省。  日德表现迥异,关键在于促进反省的力量不同  1970年12月7日,前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下跪谢罪的一幕,令欧洲和世界动容。德国历届政府不仅承担战争罪责,向纳粹受害者道歉赔偿,无限期追究纳粹罪犯,而且还通过各种方式警醒世人,防止纳粹思想的流传。德国对历史的深刻反省是欧洲实现和解、保持和平稳定的要因。反观日本,在历史问题上屡屡倒行逆施,也导致日本亚洲外交陷入“历史泥潭”。日德表现迥异的关键在于促使两国反省和承担战争责任的外部压

7、力和内部动力不同。  首先,来自外部压力不同。一方面,德国战后被美、苏、英、法四国分区军事占领,进行了较为彻底的去军事化、去纳粹化、去垄断化和民主化改革。日本战后被美国单独占领,出于冷战的考虑,美国很快将改造削弱日本的政策变为扶植援助日本的政策,对日本的改造并不彻底。另一方面,德国地处欧洲中部,来自周边国家的压力更大,如果不诚心认罪和道歉,就不可能被欧洲接纳。而日本独处一隅,战后中韩等周边国家实力薄弱,同时又疲于应对国内外的各种危局,无暇顾及日本。甚至当亚洲国家向日本抗议时,日本也感觉不到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