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专科学前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复习题及答案

电大专科学前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复习题及答案

ID:11830555

大小:73.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14

电大专科学前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复习题及答案_第1页
电大专科学前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复习题及答案_第2页
电大专科学前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复习题及答案_第3页
电大专科学前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复习题及答案_第4页
电大专科学前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复习题及答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电大专科学前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复习题及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试题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皮亚杰研究发现儿童对游戏规则的理解主要经历动作活动、(自我中心)、早期的合作、编程等几个阶段。2.所谓观察学习,亦称为替代学习,即学习者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而习得新行为的过程。3.从“学”的方面看,教育活动的评价主要涉及幼儿的(参与度)、情感态度、互动程度、(学习习惯)几个方面。4.焦虑具有两个关键特征:即强烈的(负面情绪)和(恐惧成分)。5.小班和中班儿童只在成人面前才感到羞愧,大班儿童在同伴面前也会感到羞愧,表明(集体舆论)开始发挥作用。6.(交往)是社会性区域活动的重要特征。7.小强与一位

2、小朋友发生了矛盾,便骂了这个小朋友,老师并没有干涉。过了一会儿,当小强再去找那位小朋友玩时,这位小朋友不愿意和他玩了。老师所采取的这种方法属于(自然后果法)。8.在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中,(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起着核心与灵魂的作用。1.弗洛姆认为人的五大社会性心理需要是:(关联的需要);超越的需要;寻根的需要;同一感的需要;定向和献身的需要。2.(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如谦让、帮助、合作、分享等行为。而(反社会行为)则是指违法行为或为社会所不能接受的行为。在学前儿童中体现为如打人、骂人、破坏物品等。3.(共情)是维系积极的社会关

3、系的重要社会动机因素,它作为帮助、抚慰、合作与分享等行为的动机基础,能激发、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而且对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4.选择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依据主要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社会生活的现实与发展、幼儿的发展水平与特点、(相关学科知识)。5.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儿童的良好行为是在不断的(试误与练习)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所以,对良好行为进行经常性的(强化练习),是行为习得的根本途径。6.陶冶法的最大特点是(潜移默化),因此,要尽可能让环境说话,让行动说话,避免过多言语说教。7.儿童的自我控制行为受各种因素影响,自我控制水平随年龄而不断提高,(言语

4、指导和行为训练)在儿童自控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儿童从接受外部言语指导及诱因逐渐发展到根据自身要求和内部诱因来控制行为,从不自觉行为发展到自觉行为。1.社会测量法是确定某一特定群体内人际关系及该团体内(人际关系相互作用模式)的一种研究方法。2.社会性行为问题的一般特征有:(持久性的困难)、不受普遍方法控制的行为、不理会现实、(幼儿生活中存在客观困难)。3.代币疗法可能使强化的作用更加有效,尤其是对(群体行为问题)矫治时,采用代币疗法,能使管理(更实用、更方便),也能保证指导计划的一致和有效。4.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问题的一般指导程序是:确定指导对象,(制定指导方案),建立个

5、人档案,行为观察记录,(指导研究设计),选择教育材料。5.幼儿的(自我中心)常常使儿童表现出自私或无理行为。6.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萌芽阶段,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与古代重视道德教育的传统相一致,古代幼儿教育也是以道德教育为主,强调(以德养性、童蒙养正),具有典型的生活性与道德性。7.幼儿社会教育总目标的特点有:规范性、共通性、学习结果导向性、可分析性、(可扩充性)。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一门兼有(理论性)、应用性与(实践性)的复杂学科。   2.从素质内涵角度看:公民是具有公共事物知识、(公民美德)和政治参与技能的人。3.(谈话)有助于整理、归纳学前

6、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能丰富学前儿童的知识,引发思考,使他们产生相应的情感态度,并发展语言。4.(观察法)有直接、适用范围广、切入点细小的特点,适用于活动对象少、活动相对集中、需要收集资料比较具体的活动。   5.社会性行为问题的一般表现有:行为不足、(行为过度)、不适当行为。   6.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是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满足社会和个体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的活动,其主要领域包括对幼儿园开展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的判断和对教师从事的社会教育工作产生的(促进作用实际成效)的判断。   7.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三类依据中,学前儿童发展规律与

7、需要可以说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内在依据;社会发展需要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外在依据);我国教育目的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操作性依据)。二、简述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简述幼儿园的同伴交往对幼儿社会化的影响。答:同伴交往是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同伴间的相互作用促进了幼儿社会行为的发展,加速了幼儿社会化的进程。主要表现在:(1)同伴关系构成了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重要背景;(2)稳定的同伴关系是满足社交需要、使其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3)同伴交往经验有利于儿童自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