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二编中国近现代史教师用书新人教版

(通史版)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二编中国近现代史教师用书新人教版

ID:11840033

大小:5.41 MB

页数:353页

时间:2018-07-14

(通史版)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二编中国近现代史教师用书新人教版_第1页
(通史版)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二编中国近现代史教师用书新人教版_第2页
(通史版)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二编中国近现代史教师用书新人教版_第3页
(通史版)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二编中国近现代史教师用书新人教版_第4页
(通史版)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二编中国近现代史教师用书新人教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通史版)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二编中国近现代史教师用书新人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六单元 中国近代化道路的嬗变——民国前期[三维坐标·时空清][三面解读·特征明]1.政治层面:新制度的创建,新道路的开辟。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旧的世界被扫荡,新的制度创建起来。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开始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并最终取得胜利。2.经济层面:三者并存,多元发展。中华民国时期,经济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有利条件,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入启动阶段,出现了民族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同时,官僚资本加强了对国民经济的

2、垄断,中国共产党根据社会矛盾的变化调整土地政策。3.思想层面:三民主义在当时历史条件所能允许的范围内反映了中国人民力求使中国由贫弱变为富强的强烈愿望,反映了中国人民力图使中国快速近代化、快速汇入人类世界主流文明的迫切要求。新文化运动激发了广大青年追求新思想的热情,促使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罗网,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并逐步中国化,指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走向胜利。353第14讲辛亥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知识点一 辛亥革命(一)背景1.原因(1)义和团运动失败后,

3、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2)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来挽救其统治危机,但“预备立宪”的骗局被揭穿后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2.酝酿(1)组织准备: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成立兴中会等革命团体,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以三民主义为革命纲领。(2)思想准备:革命派与改良派展开论战,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3)军事准备:革命党人发动武装起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革命时机日趋成熟。(二)武昌起义1.时间: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4、爆发。2.结果:成立了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定国号为“中华民国”;宣布“五族共和”。3.影响:武昌起义震撼了清王朝的统治,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三)民国建立,帝制终结1.民国建立(1)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目的根本目的:实现民主政治,维护民主共和的需要;直接目的:以法律手段约束即将出任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内容国家主权属于人民,人民拥有自由权利,确立权力制衡原则,

5、实行民主共和制度原则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等意义(1)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在中国宪政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一座里程碑(2)对亚洲的民族民主运动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帝制终结(1)1912年2月,清帝退位,帝制终结。(2)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成果被窃取。353(四)历史意义1.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3.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6、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4.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知识点二 北洋军阀时代1.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政权建立后,厉行专制,卖国独裁。二次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反对袁世凯建立独裁、保卫民主共和制的一次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2.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后,开始了复辟帝制的活动。孙中山再次组织武力讨袁,护国运动爆发,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3.袁世凯死后,中国出现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徐州军阀张勋进京拥戴溥仪复辟但很快失败。段祺瑞再次执政后,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召集国会。

7、为维护共和制度,孙中山倡导了护法运动。4.复辟帝制违背历史发展潮流;民主共和的观念已深入人心。知识点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一)五四运动(1919年)1.背景(1)政治基础: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促使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2)阶级基础: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壮大。(3)思想基础: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为中国人民指明了解放道路。(4)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2.过程(1)第一阶段:1919年5月4日~6月初,中心是北京,主力学生,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斗争形式主要是集会、游行、

8、罢课等。(2)第二阶段:1919年6月初开始,中心是上海(波及全国),主力为工人,斗争形式是工学商的“三罢”斗争。3.初步成果(1)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2)罢免亲日卖国贼的职务。(3)中国外交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4.性质:五四运动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彻底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5.特点: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先进的知识分子起了领导作用。35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