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兰县南澳乡东澳国民小学申请补助原住民重点高级中学及-东澳国小

宜兰县南澳乡东澳国民小学申请补助原住民重点高级中学及-东澳国小

ID:11863796

大小:1.70 M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7-14

宜兰县南澳乡东澳国民小学申请补助原住民重点高级中学及-东澳国小_第1页
宜兰县南澳乡东澳国民小学申请补助原住民重点高级中学及-东澳国小_第2页
宜兰县南澳乡东澳国民小学申请补助原住民重点高级中学及-东澳国小_第3页
宜兰县南澳乡东澳国民小学申请补助原住民重点高级中学及-东澳国小_第4页
宜兰县南澳乡东澳国民小学申请补助原住民重点高级中学及-东澳国小_第5页
资源描述:

《宜兰县南澳乡东澳国民小学申请补助原住民重点高级中学及-东澳国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宜蘭縣南澳鄉東澳國民小學申請補助原住民重點高級中學及國民中小學推展民族教育課程教學實施計畫壹、依據ㄧ、「原住民族教育法」第14條、第15條暨施行細則第2條。二、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99年11月4日原民教字第0990054933號函。三、宜蘭縣政府99年11月11日教學字第0990159835號函。貳、計畫內容一、學校與社區背景(一)、本校所在社區(部落)原住民族文化概況東岳,原稱東澳,又稱伊樂(Iyo),因東澳山中盛產貴重藥草Iyo(金線蓮)而得名。東岳村位居東澳溪入海處,東澳嶺烏岩角西南方,其三面為東澳嵿、西帽山、太白山所包圍,其地以一街之隔

2、與屬於蘇澳鎮的東澳里毗鄰。東岳村落主要成員有二:一為基比亞罕(Tepijaxen)社人,另一為哥各朱(Gogot)社人,皆為馬阿拉系統的人。相傳清朝末葉,基比亞罕有位頭目哈泳卡里支(Xayun-Kaletsi)率數名壯丁,翻越山嶺,入鹿皮溪,發現大南澳溪下游,一片礦野,野獸奔馳其間,返社後經社眾同意率社人下山移動,初居南澳村上方,住了一年,遇瘧疾,遷朝陽里北面山麓,與早先移住的漢族隔無名溪而居,後又遇瘧疾,再北遷至東岳村東南方一公里之山麓,即今北迴鐵路南澳隧道北口稍下方近海處,民國二年,因受日艦的侵擾,又遷西帽山下方,今東岳村現址,故用此名稱之

3、,此社成立於民國二年五月一日。哥各朱社原址在利有亨舊社南方,後人口增加,耕地不足,於民國二年十二月五日,有十一戶五十九人,由頭目哈泳巴達(Xayan-Pata)者率領下山,住於下東澳北方約一.五公里,現北迴鐵路永春隧道南口處,亦稱哥各朱,日人稱它為「上東澳」,至民國三十一年,併入下東澳,後又改稱東岳。有關上東澳社人遷來下東澳同住,主要三個原因,它們是:j哥各朱新址位居東澳山嶺西南方山麓,學童就讀下東澳須過東澳溪,一遇颱風季節,溪水暴漲,無法涉溪上學。k12居住後,遇瘧疾,兩戶人家病歿,族長希羅泰莫(Salao-Taimo)建議社人遷徏,以減少災

4、害。l日據時,設駐在所於下東澳,相距一.五公里,於日人發動太平洋戰爭後,日警減少,有鞭長莫及之感,唯有將之合併,以便管理。東岳村分為東西兩半,以東岳國小那一條巷道為界,以東為哥各朱人所住,西半則為基比亞罕人所住,首任頭目為哥各朱社頭目希羅泰莫擔任。目前社區居民八成以上均為泰雅族籍之原住民。本校位於宜蘭縣南澳鄉之東岳部落中,學生數計55人,約有67%為泰族,原漢籍學生比率約為3:1。東岳村是南澳鄉最北的原住民村落,學校在村落的北邊,緊靠蘇花公路(台九線)約120公里旁,學區含蘇澳鎮東澳里。本校於民國八年六月十四日創立東澳教育所,民國五十七年八月一

5、日改為東岳國民小學,民國七十三年八月一日,與蘇澳鎮蓬萊國小東澳分校合併後,於七十四年九月依「發展與改進國民教育六年計畫第三年計畫」,由縣府委託國立台灣大學都市計畫研究室陳志梧等三人設計,校園規劃保留原岳國小校地自然景觀與環境,配合族群融合之精神,採質樸、純真、自然之鄉村氣息,校舍富有鄉村家屋溫暖之感覺。本校校地9368坪方公尺,本著教學之需要,校園規劃動靜分明,教學、運動、遊戲等區互不干擾。校園規劃顧及保留老樹,現今老樹綠意盎然,不但維持環境綠意,成為班級師生的活教室,也是未來蘇花公路間旅客最佳休息的場所。近年來,配合政府九年一貫課程,學校教師

6、積極編寫學區特色教材之課程,期能培養立足本土、胸懷台灣、放眼國際的現代公民。(二)、社區(部落)原住民人口概況學區人口約1100人(東岳村600人、東澳里500人)。近年來,社區民眾對自己族群文化的保存與傳承意識日趨升高。本校本著「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的理念,與東岳村辦公室、東岳社區發展協會、多必優永續發展協會(文史工作室)、夏的工作室(木彫工作室)、伊娜泰雅工作坊(泰雅編織)、南澳鄉公所、宜蘭縣原住民部落大學、宜蘭縣政府原住民事務所等單位進行多項的合作,期能讓原住民族的文化能永續發展。本校與社區長年互動良好,包含原住民族籍之鄉長、鄉民代表

7、、社區理事長、部落頭目等均常有聯繫合作,每年定期舉辦各項社教及原住民文教活動,諸如泰雅傳統技藝競賽系列活動、青少年文化成長班、社區及學校母語教學活動、村校聯合運動會等,其原因是由於社區民眾一直將學校視為社區中心,本校也編有12《東澳地區泰雅族民俗文物教學手冊》、《東澳水噹噹》、《學校特色課程計畫書》等書冊,未來期能與多必優永續發展協會等單位編纂部落史一書,並落實於學校本位課程中進行教學活動。設置資源教室之後,不僅全力經營,並結合社區幹部、耆老,共同規劃及保存泰雅傳統文化之工作,發揮學校為社區文化中心之目標,並配合政府及相單位政策,蒐集、保存、展

8、示泰雅族傳統文物,並定期辦理社區文教活動,發揚及傳承重要文化資產,發揚原住民族文化教育資源及特色。(三)、本校原住民族籍教師及學生數目前學校編制7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