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林头隧道设计学士学位论文.doc

马林头隧道设计学士学位论文.doc

ID:11867584

大小:6.04 MB

页数:0页

时间:2018-07-14

马林头隧道设计学士学位论文.doc_第页
预览图正在加载中,预计需要20秒,请耐心等待
资源描述:

《马林头隧道设计学士学位论文.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马林头隧道设计第1章设计原始资料1.1技术标准及设计标准规范1.1.1主要技术标准(1)隧道按规定的远期交通量设计,采用分离式单向行驶三车道隧道(上、下行分离)。(2)隧道设计车速,隧道几何线形与净空按100km/h设计,隧道照明设计速度按100km/h设计。1.1.2主要设计标准规范(1)《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J026-90;(2)《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JTJ026.1-1999;(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001-97;(4)《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5)《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

2、技术规范》GB50086-2001;(6)《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1;(7)隧道围岩级别按《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J026-90。1.2工程概况马林头隧道位于温州绕城高速公路北线第4合同段内,为分离式单向行驶三车道隧道(上下行分离)。隧道左洞桩号:K16+115~K18+732,长2617m(其中明洞25m,暗洞2592m);右洞桩号:K16+085~K18+725,长2640m(其中明洞25m,暗洞2615m)。暗洞按新奥法施工,明洞按明挖法施工。1.3隧道工程地质概况马林头隧道地貌以丘

3、陵为主,各隧道段地表均为斜坡地形,坡度大致为10°~50°,坡面植被茂盛,局部陡坡地段基岩裸露。隧道拟经过处山岭起伏变化较大,地形条件较为复杂。主要地质以含碎石亚粘土地层、含粘性土地层、角砾凝灰岩、角砾岩地层为主,巨层厚状、块状构造较多,局部碎块石状。地层整体上风化较为严重,节理发育,地层表面为全风化地带,在海拔较低的垭口位置有一定厚度的坡积层。断裂带主要第152页共152页马林头隧道设计为F8和F9断层,F8断层与隧道走向基本垂直,倾角84°,宽度3~5m;F9断层与隧道走向交角很小,受断层影响,该处地质裂隙

4、发育,岩体破碎,局部地段水量可能很大。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基岩裂隙水,水量贫乏。经综合评定,隧道围岩大致为III级、IV级、V级。详细地质情况参见隧道纵断面设计图。第152页共152页马林头隧道设计第2章隧道总体设计2.1隧道选址综合分析本隧道的地形地质图,根据以下原则对隧道进行选址:(1)隧道位置应尽可能选择在地质构造简单,节理裂隙不发育,岩性较好,稳定的地层中通过。应注意避免岩层软弱结构面、断层,必须通过时,应使隧道的通过长度最小。(2)隧道穿越两种岩性迥然不同的岩层接触带时,应避免平行和接近平行,应尽可能垂直

5、或接近垂直方向穿越接触带。(3)当隧道通过单斜构造时,隧道中线以垂直岩层走向穿越最为有利。当隧道中线与非水平岩层走向一致或斜交角很小时,应力求将隧道置于岩性较好、强度较高的层内。如岩层倾角较大,又有粘着力较差的软弱夹层时,应注意有产生顺层滑动的可能。(4)当隧道通过褶曲构造时,隧道位置选择在褶曲构造一翼或背斜褶皱中轴处通过较为有利。不宜将隧道置于向斜轴部通过。(5)越岭隧道首先可以从地形角度选择可能穿越的垭口,拟定该垭口处越岭标高及两侧相应的展线方案。综合考虑工期、经济效益、技术难度等,选择合适的临界标高。(6

6、)选择隧道的临界标高时,应注意下列因素:要尽可能把隧道埋置于较好的地层中;应使洞口位置处于较好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的地方,便于施工场地布置;隧道长度应考虑施工期限和施工技术条件。根据以上原则,结合本地段的地形地质情况,马林头隧道的选址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选择合适的临界标高,在保证隧道埋深的前提下尽量减少隧道的长度;洞口段中线尽量选择与地形等高线垂直;因F9断裂带与隧道路线走向交角很小,对隧道影响较大,应该避开;具体问题再具体分析。2.2隧道洞口选择及线形考虑(1)隧道洞口位置应根据地形、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情况,

7、着重考虑隧道仰坡、边坡的稳定,保证施工及运营的安全,并结合洞口有关工程及施工条件,综合研究比选确定。一般情况隧道宜早进洞、晚出洞。第152页共152页马林头隧道设计(2)洞口段所在位置为坡积层地质,地形缓和,埋深较浅,应采用有效措施,做好防排水工作,不应采取刷坡清方,以免破坏山体稳定,招致坍方、滑坡病害。必要时宜接长明洞,确保施工和运营安全。(3)马林头隧道为长隧道,洞口位置选择应结合施工方法综合考虑,则应具有较好的交通条件和外部电源条件。(4)隧道线路应力求与地形等高线垂直或近似垂直进洞。如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

8、,应以大角度斜交进洞为宜。根据上面的分析,结合地质图,本隧道洞口段均位于坡积层上,且坡度较缓,围岩极差,因此应考虑避免大挖大刷,早进洞,晚出洞。综合考虑地形地质以及路线需要,将仰义端左洞口设在K16+115处,标高设计为PH=29.49m,右洞口设在K16+085处,标高设计为PH=28.89m;北白象端左洞口设在K18+732处,标高设计为PH=64.61m,右洞口设在K18+725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