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解《佛说八关斋经》

浅解《佛说八关斋经》

ID:11899154

大小:2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14

浅解《佛说八关斋经》_第1页
浅解《佛说八关斋经》_第2页
浅解《佛说八关斋经》_第3页
浅解《佛说八关斋经》_第4页
浅解《佛说八关斋经》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解《佛说八关斋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浅解《佛说八关斋经》在佛教诸仪规中,八关斋是起源最早、最重要的仪规之一。《佛说八关斋经》是佛教经典之一,它详细阐述了八关斋法及其缘由,其中一偈概括了奉行八关斋的基本内容和意义:“不杀亦不盗,不淫不妄语,避酒远香花,著味犯斋者,歌舞作倡妓,学舍如罗汉。今持八关斋,昼夜不忘失。不有生老死,无有周旋期。莫与恩爱集,亦莫怨憎会。愿灭五阴苦,诸病生死恼。涅槃无诸患,我今自归之。”即是说,奉行八关斋可以摆脱生死轮回,灭尽五蕴苦恼,永驻涅槃。僧侣及修行佛教者常以诵读此经礼佛。《佛说八关斋经》中记录了佛陀为在家弟子制定的八条修行的戒律与斋法,其中有七条为戒律,一条即“不非时食”为斋法

2、,故又称“八关斋戒”,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非时食、不坐卧高广大床、不歌舞戏乐。《大般若经》载曰:“六斋日,月八日、二十三日、十四日、二十九日、十五日、三十日,诸天众会。”僧众每月于此六日集会一处,布萨说戒,在家二众乃于此六日受持一日一夜八关斋戒,持斋布施,则令诸天欢喜,小鬼不得其便,利益行者。在佛教的六斋日中,佛弟子们应严持“八关斋戒”,才能利于修行,精进不怠。末学现与各位同修一起分享这“八关斋戒”。5浅解《佛说八关斋经》一不杀生。经云:“犹如阿罗汉。尽形寿不杀生。亦不教人杀生。无怨恨心当怀惭愧。有慈心愍一切众生。我字某名某。为阿罗汉所教。

3、自今日始随意所欲不复杀生。无怨恨心常怀惭愧。有慈心愍一切众生。”《大智度论》云:“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诸功德中,放生第一。”作为佛弟子,最基本、最根本的戒律就是不杀戒,不仅自己不杀,而且不能教人犯杀戒。我们要时常怀着惭愧之心,忆念众生的恩德,并慈心悲悯一切众生。在佛教的六斋日中,佛弟子要坚持戒杀素食的传统,不能食荤腥,否则便影响斋戒的持守。佛教的不杀生戒就是为了培养佛弟子的慈悲心与平等心,拔苦予乐,利益有情。在《佛说十善业道经》中,指出不杀生有十种利益:于诸众生,普施无畏;常于众生,起大慈悲;永断一切嗔恚习气;身常无病;寿命长远;恒为非人所守护;常无恶梦,寝觉快乐;灭

4、除怨结,众怨自解;无恶道怖;命终生天。足以见出,不杀生戒的殊胜意义。二不偷盗。经云:“犹如阿罗汉。尽形寿不盗好施。亦不教人盗。常乐闲处。如是我字某名某。为阿罗汉所教。随意所欲不复盗窃。常怀惠施乐闲居处。”不偷盗也是佛教的“五戒”之一,为根本戒条。见到别人的东西,觉得好,就想占为己有,通过偷盗的行为予以实施,这种行为是令人厌恶和不齿的。有偷盗行为的人,很容易走上一条不归途,最终为自己的恶行买单。从因果规律来看,种布施的因得到的是发财的果报;种偷盗的因得到的是贫困的果报。佛经中提到,偷盗有十种罪业:“一者物主常嗔,二者重疑,三者非行时不筹量,四者朋党恶人,远离贤善,五者破

5、善相,六者得罪于官,七者财物没入,八者种贫穷业因缘,九者死入地狱,十者若出为人勤苦求财,五家所共,若王,若贼,若水,若不爱子用,乃至藏埋亦失。”足以见出,偷盗的恶报是深重的。佛教的不偷盗戒,就是让我们要去掉贪念,少欲知足,因为知足就会常乐,就不会滋生偷盗的念头了。5浅解《佛说八关斋经》三不邪淫。经云:“犹如阿罗汉。尽形寿不习不净行。常修梵行清净无秽而自娱乐。如是我字某名某。为阿罗汉所教。自今已后不复淫劮。清净无秽。”不邪淫就是指不和非配偶关系的人进行夫妻生活,以及其他不伦的性关系。现在社会,包养情妇、小三、权色交易等丑恶事件的出现,均是淫邪造成的。邪淫是破坏家庭关系的

6、罪魁祸首,也是影响社会和谐、家庭和睦的重要因素。佛教非常重视家庭关系,因此在《善生经》、《大宝积经》、《优婆塞戒经》等诸经典中,均有佛陀教导信众如何实践家庭伦理的记载。《法苑珠林》中,记载了佛讲的“邪淫十罪”:常虑彼夫所杀;夫妇不睦;恶增善减;妻子孤寡;财产日耗;恶事常被人疑;亲友诽谤;广结怨家;死入地狱;报尽为男,妻不贞洁;报尽为女,多人共一夫。由此可见,邪淫的害处是巨大的。佛教的不邪淫戒,就是让我们恪守人伦、互敬互爱,营造良好的夫妻关系、家庭关系,进而构建和谐人生、和谐社会。四不妄语。经云:“犹如阿罗汉。尽形寿不妄语。常行审谛。最尊最贵。诸尊长为世所贵。如是我字某

7、名某。为彼阿罗汉所教。自今已后更不复妄语。亦不教人使习妄语。当行审谛。为世尊长不行妄语。”不妄语就是不说谎言诳语和不做哄骗人的勾当,童叟无欺。时下,因受利益的驱使,很多人不注意守口业,到处妄语,甚至是口蜜腹剑、生造是非。如果一个人经常妄语,就会丧失诚信,时间长了,就得不到任何人的尊重与信任。《十地经》云:“实语之人,其心端直,易得免苦,譬如稠林曳木,直者易出也。妄语者,法不入心,故难解脱。”作为佛弟子的我们,要严守口业,说真话,讲实话,这样才能如法修行,得大自在。当然,有时候,一些善意的谎言,并不是妄语,比如告知患绝症的病人,他得的不过是一个小病,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