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用水安全维护管理手册

校园用水安全维护管理手册

ID:11933562

大小:217.5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8-07-15

校园用水安全维护管理手册_第1页
校园用水安全维护管理手册_第2页
校园用水安全维护管理手册_第3页
校园用水安全维护管理手册_第4页
校园用水安全维护管理手册_第5页
资源描述:

《校园用水安全维护管理手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校園用水安全維護管理手冊精簡版教育部體育司指導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系編輯第一章校園用水水源水質特性第一節自來水之水源一般校園用水水源可分自來水與非自來水兩大來源,自來水指經淨水廠淨水處理後配送至用戶之飲用水,非自來水則包括地下水、山泉水及簡易自來水等水源。歷年來環保單位執行水質抽驗結果顯示直接供水自來水水質合格率達98%以上;但針對非自來水系統所進行之水質調查合格率僅85%,必須特別注意非自來水之水質安全。自來水淨水程序可分為傳統淨水程序及高級處理程序兩種。傳統處理程序包括混凝/膠凝、沈澱、過濾、

2、消毒(加氯)等程序;高級處理則包括離子交換、臭氧、活性碳、逆滲透等針對特殊水質要求所採用之處理程序。台灣地區一般淨水廠皆具備傳統處理程序,一般而言高級處理單元並非必要之淨水程序,應由淨水廠視當地原水水質特性而設置。淨水廠處理過後之清水受飲用水管理條例之規範,出廠前必須定期檢驗水質,環保單位亦定期檢測配水系統水質,雖能保障送至用戶之自來水質安全無虞,但經過用戶端水表後之水質安全則需由用戶自行維護之。第二節非自來水之水源根據環保署民國91-97年飲用水水質抽驗結果,使用非自來水水源之水質主要不合格項

3、目以大腸桿菌群為最多,其次為總菌落數、pH值、氨氮、濁度及硝酸鹽氮等項目。原因一般為非自來水系統之水源大多未經過妥善的消毒與處理、或消毒設施年久失修而擱置不用、甚至某些社區簡易自來水系統並未設置消毒設施,使得非自來水系統中微生物指標之抽驗結果經常不合格,無法確保其水質安全。一、地下水地下水來自雨、雪等降水所形成之地表逕流,通過土壤與岩層等層層孔隙滲入地下而成地下水層,由於水流經砂岩層進入地下水層的過程如同緩慢的過濾程序,故未受外界污染之地下水其水質常較地表水為優。然而隨著都市化的過程,人類活動及

4、農工發展日趨頻繁,導致地下水受人為污染之事件時有所聞。台灣地區之校園用水即曾因化糞池洩漏而導致地下水井遭致病性微生物污染導致水媒病疫情。二、山泉水一般刻板印象認為山泉水口感甘甜、水質清澈,較無安全上之疑慮。事實上山泉水因流經山區地表,為一開放性的系統,即易遭受山區人類或動物活動所污染,水中常含有肉眼無法辨識、來自動物排泄物的寄生蟲或微生物之污染,加上農業區域之山泉水可能長期遭殘留農藥、肥料之污染故含有較高濃度的農藥及硝酸鹽氮,使得微生物、氨氮及硝酸鹽氮為使用山泉水常出現之污染物。三、簡易自來水政

5、府於某些偏遠無自來水供應之地區輔導及協助社區興建簡易自來水設施,作為解決自來水無法配送供應地區的權宜之策。一般簡易自來水之水源即為上述地下水或山泉水,經簡單沉澱、過濾或消毒處理後供水。簡易自來水的問題在於法規無明確規定「簡易」淨水單元之定義,因此某些簡易供水僅有抽水、貯存及配送設備,並無有效處理或消毒單元;有些社區管理之消毒設備則因無定期維修或擱置不用,衍生出其他水質安全問題。一般而言,簡易自來水需注意之水質指標與其來源地下水、山泉水之主要水質參數相似,其系統至少應經適當過濾、消毒處理以確保水質

6、安全,社區簡易自來水若未裝設消毒設備者,應煮沸後再行飲用。第三節水中污染物的種類一、生物性污染物水中致病微生物通常以大腸桿菌群密度作為指標,由於其在水中廣泛存在且存活性較一般病菌高,因此當水中檢測出大腸桿菌群時,即必須注意是否有其他致病微生物之存在。總菌落數則代表水中存在並可培養檢出之全部細菌,由於所檢出之總菌落數未必為致病性微生物,故一般僅作為消毒效率評估之指標,而不據以評斷水質安全。二、有機污染物主要的消毒副產物為三鹵甲烷及鹵乙酸,為飲用水加氯消毒過程所產生之副產物,揮發性有機物多來自工業排

7、放或地下油槽洩漏導致之水質污染,農業區亦應特別注意農藥噴灑所導致之水質安全問題。三、無機污染物因地質關係或配水管線的材質,可能使得水中重金屬濃度增加。另當水體遭受人類或動物糞便污染時,會使有機氮及氨氮排入水體,並經生化作用轉化為亞硝酸鹽氮,再進一步轉化為硝酸鹽氮。四、影響適飲性物質水中硬度主要由鈣、鎂等二價陽離子組成,台灣部分地區因地質因素之影響,造成水中硬度偏高。世界衛生組織研究指出,長期飲用高硬度的水並不會造成健康上的危害,但因可能產生鍋垢且口感較差,屬於影響適飲性的物質。水中硬度可藉著煮沸

8、過程中形成結垢而去除。第二章校園水媒疫情介紹過去十餘年台灣地區曾爆發數起發生於校園及其他公眾設施之水媒病疫情案例,疫情之發生多與使用受糞便污染之地下水有關。以往校園水媒病疫情經驗顯示即使地下水未供直接飲用,也可能在間接情形下導致學童接觸到病原而引發水媒病疫情。依據歷次校園水媒病疫情之流行病學調查結果,台灣地區校園水媒病疫情之發生多與校園用水受污染有關,主要媒介則為地下水中之痢疾桿菌(以志賀氏桿菌為主)。包括志賀氏桿菌在內的痢疾桿菌所導致的群聚感染疫情爆發與人口過度密集、擁擠、簡陋的衛生設備以及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