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生产效率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关联分析

中国环境生产效率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关联分析

ID:11937976

大小:22.11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8-07-15

中国环境生产效率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关联分析_第1页
中国环境生产效率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关联分析_第2页
中国环境生产效率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关联分析_第3页
中国环境生产效率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关联分析_第4页
中国环境生产效率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关联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环境生产效率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关联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环境生产效率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关联分析  一、引言经济增长和减少污染是当今人们关注的重点。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经济在取得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201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中国地表水污染较重,七大水系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特别是气温不断升高,自1997年以来已经连续出现了14个气温偏高年份,彰显了温室气体排放过多所产生的不良后果。而在最新出炉的2012年全球环境绩效指数(EPI,EnvironmentalPerformanceIndex)排名中,中国在132个国家中名列第11

2、6位,环境情况显然不容乐观。但是,不管怎样,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不会停止,因为毕竟发展是第一要务,以上出现的环境问题只有在发展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彻底地解决。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尽早地把对环境的消耗纳入到我们经济增长核算的范畴,让人们充分认识到环境的消耗对经济增长绩效的影响,进而促使人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关注和重视环境问题。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已引起了众多学者对中国经济增长绩效的关注。在已有的文献中,大量关于中国经济增长绩效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在没有考虑经济增长可能对环境产生较大损耗的情况下进行的,即他们主要是从基于没有考虑环境

3、因素的传统效率和生产率角度来考察中国经济增长的绩效和可持续性的。在这些研究中,从方法上来看主要分为Solow的增长核算法(如Chow,1993;Borensztein&Ostry,1996;Wang&Yao,2003;Zhengetal.,2009;王小鲁等,2009)和包括DEA与SFA的生产前沿分析方法(如颜鹏飞等,2004;郑京海和胡鞍钢,2005;岳书敬等,2006;王志刚等,2006;吴延瑞,2008;王志平,2010)。近年来,才出现了一些在考虑环境因素下的对我国生产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进行

4、研究的文献,比如胡鞍钢等(2008)和李静(2009)在考虑环境因素的情况下基于当期DEA的方法对我国区域的生产效率状况进行了探讨,王兵等(2010)和田银华等(2011)则运用序列DEA方法对在环境约束下的我国区域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而陈诗一(2009)在考虑排放的情况下对我国工业分行业进行了绿色经济增长核算。作文/zuowen/  以包含TFP的总变化情况,在本文中我们的研究就是这种情形。再是对于每个DMU的生产效率,我们可以用其在t时期存在生产非效率时实际产出的期望值与其同期完全生产有效时产出的期望

5、值之间的比率来确定,即第i个DMU在t时期的生产效率可以被定义为:另外,对于第i个DMU从时期t到时期t+1的技术变化指数,根据Fuentesetal.(2001)、Orea(2002)和科埃利等(2008)等人的研究,在非中性技术变化的情况下,技术变化值会随着投入向量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因而需取相邻时期t和t+1的技术变化指数的几何均值。在此考虑下,我们可以依据以下式子计算得到技术变化指数(TC)的值:值得说明的是,根据Fuentesetal.(2001)、Orea(2002)和科埃利等(2008)的方法,上面的(4

6、)式、(5)式和(6)式都可以由随机前沿生产函数(2)式通过构造超越对数形式的距离函数方法推导得出,同时也可得到它们分别对应着(1)式中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TFPC)的三个分解因子TEC、TC和SEC的值。②显然,由(5)式和(6)式所得到的分解因子都是满足“费雪理想指数”要求的,并且它们都是建立在VRS基础上得出的值,即是基于实际而非虚拟前沿面得到的,所以其对技术变化与规模效率变化等的分解是准确的。同时我们的研究也表明其没有出现“不可行解”的问题,这些都说明我们的方法具有较大的优势。这样,我们就可以在放松规模报酬不

7、变的假定下,采用上述广义马姆奎斯特指数与超越对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相结合的方法,以对我国在考虑环境因素下的生产效率及其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状况进行探究和分析。简历大全/html/jianli/三、数据和变量根据我们的研究目的和数据的可获得性,在本文中用到包括1995-2009年的除西藏以外的中国大陆30个省区市(后文统称为省份)的有关他们各自产出、投入以及反映其地区禀赋特征和体制状况等变量的数据,其中重庆按照大多数人的做法,我们也把它合并到四川省进行分析。有关上述所有变量的基础数据主要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能

8、源统计年鉴》和《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对于以上变量的处理及解释如下:产出使用各省份以2000年为基期的实际地区生产总值(GRP)。劳动投入我们使用有效劳动的形式,即用各省份历年的一、二、三产业的总就业人数与各省份就业人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的乘积来表示劳动的投入数量,对于缺失年份的就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数据,则根据陈钊等(2004)的方法进行了补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