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的由来-关于传统文化的素材

传统节日的由来-关于传统文化的素材

ID:12000348

大小:51.00 KB

页数:33页

时间:2018-07-15

传统节日的由来-关于传统文化的素材_第1页
传统节日的由来-关于传统文化的素材_第2页
传统节日的由来-关于传统文化的素材_第3页
传统节日的由来-关于传统文化的素材_第4页
传统节日的由来-关于传统文化的素材_第5页
资源描述:

《传统节日的由来-关于传统文化的素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传统节日的由来-关于传统文化的素材2016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素材:传统节日文化回归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素材:传统节日文化回归【重要位置设计】[标题示例]1.让传统节日真正回归“传统”2.守护好传统节日的文化基因3.弘扬传统节日传播核心价值4.守住传统节日传承文化精神5.莫让传统节日沦为消费狂欢[开头示例]1.中秋节对于中国老百姓来说,有着独特的文化意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个被历代文人倾情咏唱的传统节日,象征着团圆、和谐、吉祥、平安和亲情。但是,在当今的中国,商业气息已经不可阻挡地渗透

2、到生活的每个角落,中秋节更像一个市场消费的狂欢盛宴,那些蕴含在圆月、月饼里面的文化、习俗和亲情,日益淡化,甚至被渐渐遗忘。2.节日是文化传播和传承的重要载体,承载了厚重的文化内涵。中国的传统节日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积淀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许多优秀的文化都沉淀在其中,对于整个民族来说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对于塑造民族品质、培育民族精神都有积极作用。[结尾示例]1.在这个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传统节日不单单是

3、中国文化中的一部分,更成为了我们国家的一个鲜明标志。作为国人,我们能做的就是从自身做起,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之精髓,为更好地传承和传播我们的传统文化而努力,让我们的优秀文化真正能够源远流长。2.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我们要真正的传承传统,实实在在地过节,过出“中国味道”,深挖文化,从精神层面留住民族传统文化的根,让传统文化焕发生机。传统节日素材汉族

4、的文化丰富多彩,在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开放虚怀、兼收并蓄,形成了齐鲁、中原、燕赵、关中、巴蜀、荆楚、吴越、岭南、滇黔、闽台、松辽、徽赣等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反映了汉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多彩性。汉族自古对各种宗教信仰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乐天知命(命自我立,福自己求),和尊敬祖先(而不是祖先崇拜)是汉族的主要传统观念。历史上汉族人一部分信仰道教和佛教;后来天主教、基督教传入中国,又有一些人开始信仰这些宗教。几千年来,提倡以仁为中心,重视伦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体系形成的儒家学说对汉族产生着深刻的影

5、响。【汉族民系】一般而言,而言,同一个民系的人生活在相同或相近的区域,有着相同的区域认同。区域认同往往成为民系的名字,典型的例子如潮州民系。在汉族诸民系中,客家民系是唯一不以地域命名的汉族民系。对汉族人而言,炎黄认同是民族的精神传统的标志物和代表物之一。类似的,对于民族之下的民系而言,在同一个民系里的人,往往对某一特定的事物有着强烈的认同感,认为这一事物代表了自己所属民系的某些特性和精神传统。老槐树认同:中原认同:南方诸民系(客家、福佬、潮州、广府等)普遍存在的认同。石壁祖地认同:客家民系南雄珠玑

6、巷认同:广府民系麻城孝感乡认同:四川西南官话民系莆田城认同:苏州闾门认同:【传统节日】节日名称日期说明过大年/春节阴历正月初一俗称过年,传统上从岁末除夕、新年正月初一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年时,除夕要守夜,初一要拜年。)清明节阳历四月五日祭祖、扫墓端午节阴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主题:吃粽子七夕节阴历七月初七又称乞巧节,当日女子拜织女,以求自己心灵手巧,嫁得如意郎君;男子拜魁星,以求金榜提名,事业有成中元节阴历七月十五又称盂兰节,俗称七月半、鬼节,有祭祀灵魂等民间习俗中秋节阴历八月十五举家团圆节,

7、主题:赏月、吃月饼重阳节阴历九月初九敬老节腊八节阴历腊月初八喝腊八粥小年阴历腊月廿三汉族传统节日中西历对照表腊月初七:驱傩日初八:腊八节十六:尾牙节立春节(于立春日)廿三:祭灶日(小年)除夕正月初一:春节(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正旦、正朔)初七:人日节初八:谷日节初九:天日节初十:地日节十五:元宵节(上元节、灯节)二十:天穿节廿五:填仓节春分节(于春分日)晦日:无二月初一:中和节(太阳生日)初二:春龙节(龙抬头、龙头节、社日)十五:花朝节(花神节、百花之神生日)寒食节(冬至日后一百零五日,

8、清明前一二日)清明节(于清明日)十九:观音诞三月初三:上巳节(女儿节)四月立夏节(于立夏日)初八:浴佛节(释迦牟尼诞辰)十八:碧霞元君节五月初五:端午节(端节、端五、端阳、重午、蒲节、天中节)夏至节(朝节,于夏至日)十三:雨节(关公磨刀日)二十:分龙节六月初六:天贶节(六月六、晒虫节、虫王节、回娘家节)十九:观音会廿四:观莲节(莲花生日)七月初七:七夕节(乞巧节)十四:秋日拔禊十五:中元节(盂兰盆节、鬼节、瓜节)廿九:地葬节八月初一:天灸日(天医节)十五:中秋节九月初九:重阳节十九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