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必备)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2011届高三质量检测三语文

(考试必备)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2011届高三质量检测三语文

ID:12048475

大小:70.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7-15

(考试必备)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2011届高三质量检测三语文_第1页
(考试必备)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2011届高三质量检测三语文_第2页
(考试必备)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2011届高三质量检测三语文_第3页
(考试必备)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2011届高三质量检测三语文_第4页
(考试必备)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2011届高三质量检测三语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考试必备)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2011届高三质量检测三语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七彩教育网www.7caiedu.cn免费提供Word版教学资源整理日期整理人2011年2月24日星期四小セ济南外国语学校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A.镌(juān)刻书卷(juàn)气卷(juàn)轴圈(juàn)养B.哈(hǎ)达哈(hā)气悄(qiāo)悄悄(qiǎo)然C.企(qǐ)求祈(qǐ)求襁(qiǎng)褓邈(miǎo)远D.庇(bì)护癖(pǐ)好遒劲(jìng)绸绢(juàn)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

2、一组是()A.委屈委曲求全惦记掂量B.清静耳根清净含混内涵C.煞车凶神恶煞噩梦恶心D.颜色和言悦色抱歉歉收3.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虽然已经物是人非,但二十年前在此离别的情景,总是心头,挥之不去。②学生宁愿唱社会流行歌曲,也不唱校园歌曲,说明现在学校音乐教育的和音乐课的歌曲离孩子们的生活太远。③经典成为了大众消费文化的装饰,各种各样的电影、电视剧在地戏说历史、改写经典。A.缠绕缺失随意B.萦绕缺憾肆意C.萦绕缺失肆意D.缠绕缺憾随意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虽然计算机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但拥有了它并不意味着一切

3、工作都会那么轻而易举,一挥而就。B.成都是本博大精深的典籍,人们试图读懂她,但在如此厚重的历史面前,许多人对她的阅读也只能是走马观花。C.现在还有很多司机不吸取血的教训,仍然酒后驾车,对这种铤而走险的行为,公安交通部门还应加大处罚力度。D.您的好意,我心领了。但是我有自知之明,我知道自己才疏学浅,所以只能敬谢不敏。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在科学家眼中,沉溺于酒精并不浪漫。研究表明,多巴胺是导致酒精上瘾的关键,这种“快感神经递质”的分泌,可使人强烈地产生生理和心理满足感。B.七彩教育网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七彩教育网ww

4、w.7caiedu.cn免费提供Word版教学资源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再次警示人们:过量二氧化碳排放导致的气候变化已极大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改变全球民众对于二氧化碳排放的态度至关重要。C.一个工作不足半年,就利用职权挪用挥霍公款高达950万元之巨的蛀虫,仅被判无期徒刑,难平民愤。D.在2月27日举行的温哥华冬奥会女子1000米速滑比赛中,王濛勇夺冠军称号,并成为首位一人获得三枚冬奥会金牌的中国选手。二、阅读下文,完成6—8题(9分,每小题3分)“中庸”辨义在有的人看来,所谓“中庸”,就是做人要圆融,善于“和稀泥”、当“老好人”:做事要平庸,不出头、不冒尖、守“本分”

5、,满足于随大溜、跟着走。但这种观点不仅违背了儒家关于“中庸”的原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人们对儒家伦理学说的整体认识和评价。事实上,这种是非不明、善恶不分、庸碌无为的“老好人”、“本分人”并非儒家所尊崇的“中庸”之人,而是其所贬斥的“乡愿”,这种人格与品行也是儒家所极力反对的。对“中庸”的误解,除了少数人是刻意而为、混淆视听之外,大多数人是出于对“中”、“庸”二字的望文生义:将“中”理解为“走中间路线”,将“庸”理解为“平庸”。这种理解并不符合儒家尤其是先秦儒家的本意。我们来看看相关文献中的解释。在《中庸》一书中,“中”与“和”是放在一起表述的,二者密切联系、

6、不可分割,正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由此可以看出,“中”在这里是一个时间概念而非距离概念,是所谓“时中”,即在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事、表达合适的情感,而不是折中调和或不分场合地率性而为。关于“庸”,汉代学者郑玄的注释是:“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也就是说,儒家所谓“庸”,就是人伦日用;所谓“中庸”,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中和”的理念,追求言行在时机、氛围等方面的恰如其分,不失礼、不失态、不偏激。“中庸”或“中和”的理念还可以超越人伦的领域,运用到人与自然关系上:人们通过对自然界万物生长与四时变化规律的领悟和顺应,“赞天地

7、之化育”,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就是《中庸》中所说的“政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儒家认为,在人伦日用中做到“中庸”,即行所当行、止所当止,是一个极高的境界,需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运行规律、运行法则有深刻的体验和把握。这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因而孔子才感慨:“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在孔子看来,要想达到“中庸”的境界必须做到四点,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就是要破除种种思维定势和主观成见,通权达变、相时而动。为此,孔子在回答其弟子关于什么是“仁”“义”“礼”“孝”等基本伦理问题时,总是避免给出概念化

8、、程式化的答案,而是根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