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文化认同与东亚共同体

中日文化认同与东亚共同体

ID:12053364

大小:53.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7-15

中日文化认同与东亚共同体_第1页
中日文化认同与东亚共同体_第2页
中日文化认同与东亚共同体_第3页
中日文化认同与东亚共同体_第4页
中日文化认同与东亚共同体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日文化认同与东亚共同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日政治文化认同与东亚共同体姓名:郑家迎学号:2008010122班级:08国际政治指导老师:许吉教授9中日政治文化认同与东亚共同体08国际政治郑家迎2008010122【摘要】在当今全球化与区域化并行的形势下,特别是欧洲一体化的成功,使得东亚地区的一休化渐渐被东亚各国重视起来,然而相对于欧洲一体化,东亚一体化的道路要艰难的多,主要原因是东亚各国之间缺乏政治层面的互信,当然相对于欧洲东亚各国发展水平差异更大也是重要的原因,然而从政治互信的角度来讲,东亚各国间缺乏必要的政治文化认同则是东亚各国政治互信一直打

2、不开局面的深层次原因。中日作为东亚地区两个大国,两国间的政治认同程度不但对两国政治互信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对整个东亚共同体的未来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关键词】中国日本文化认同东亚共同体东亚共同体(又称亚洲共同体)是地理邻近的东亚各国希望通过长期的相互合作和一体化进程而形成一个紧密整体。它建立在共同利益和地区认同的基础上,并非一个排他性的集团,也不针对任何区域外国家。[1]http://baike.baidu.com/view/1364516.htm?fr=ala0在全球性的区域合作不断加深和扩大的趋势下,特别

3、是欧共同体的成功,12月1号《里斯本条约》正式生效,明年1月,“欧盟总统”范龙佩和“欧盟外长”阿什顿就将走马上任。种种迹象显示欧洲一体化不断得到加强,未来欧洲极有可能以一统一的国家姿态在国际社会上出现,而反观东亚这一个具有很大合作潜力的区域,共同体的建设仍旧停留在设想和尝试的初级阶段。当然这其中原因种种,东亚各国特别是中日之间的政治文化差异巨大,政治认同度较低使得中日之间相互制定对外政策时总是相互堤防,难以形成突破性进展。而中日又是东亚两个最大的国家,日本是东亚最大的发达国家,而中国是东亚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4、,两个国家在东亚地区都具有很大的地区政治影响力,从某种程度上讲中日两国的合作进程甚至决定东亚共同体的发展进程。2009年9月,日本民主党执政后,首相鸠山由纪夫在与中、韩领导人接触时多次提及东亚共同体的建设,中、韩领导人也予以积极回应,东亚共同体的概念迅速升温。鸠山把东亚共同体定位为在亚洲与美国和欧盟并驾齐驱的世界第三极。东亚共同体发展状态如何从意识形态上讲取决于东亚各国人民是否具有东亚共同体意识。而这是要有一定的共同的政治文化为基础的。9这一地区在历史上文明形态辉煌而独特,价值认同一致或类似。但问题是现在

5、东亚各国是否依然具有一致的价值认同和文化理念?如果有,为什么东亚各国会在众多问题上产生分歧、摩擦.会存在如此严重的不信任?我们认为,目前东亚各国并不存在文化认同,这也是导致东亚共同体构建举步维艰的一个主要原因。[2]邵亚楼.文化认同与东亚共同体的构建.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12月第4期结合欧洲一体化成功的经验与东亚历史上的文化认同分析。是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政治认识文化认同在东亚共同体构建中的作用。一、中日之间的政治文化同源性仅管中日之间现行不同的政治体制,但是在两国不同的政治体制背后是中日两国共同

6、的政治文化同源性,而政治文化是深受本国的文化性质所影响的,这也会从根本上影响一国的政治制度。中日同属于东亚文明圈,在历史上中日之间的文化交频繁密切。公元前3世纪到3世纪,以儒家学说为中心、儒道融合而成的华夏文明,先传入朝鲜半岛,而后又传到日本列岛和越南等地。被传入国依照他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和哲学观念来理解、诠释、接受、改造华夏文明,建构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和哲学。东亚文明形成早期的这种交流和合作。在其后得到了延续。日本对中华文明的吸引和融合是多方面的、长期的历史过程。13世纪初,宋学著作也已渐传人日本,朱

7、子学又由日本学者群体的解释和发展。形成诸多学派。在德川幕府时代也成为官方意识形态。[3]罗纳德·1·奇尔科特.比较政治学理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这种融合与创造,使东亚哲学呈现出内涵相同、形态多样的景观。汉字和汉文、儒学、佛教、律令制度和生产技术都是日本学习和借鉴的主要内容。3世纪末期,中国的儒学思想和佛教文化先后传入日本,对日本以后的文化的启蒙有有着重要的作用。日本的也在国的影响下形成了具有鲜明的儒学特色的政治文化特色,日本也从此建立了与中国类似的封建专制政治制度,在唐朝时,中华帝

8、国进入了强盛时期,日本朝野上下对中华文明更加仰慕,出现全面学习模仿中国的热潮。据记载,公元630-894年,大约在两个半世纪的时间里,日本共向唐派遣了十几次的遣唐使,多数人回国后都被委以重任,尽其所学,对日本的政治制、法律、教育、文学、艺术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9到了宋代,儒学经经程颐、朱熹的发展逐渐成为宋学,并影响到了日本。由于宋学侧重伦理道德的“大义名分”之说,符合刚刚建立的日本幕府统治的政治需要,因而受到统治阶级的推崇,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