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的书写格式 现代诗歌中的“理想中国”书写与想象

现代诗歌的书写格式 现代诗歌中的“理想中国”书写与想象

ID:12079788

大小:31.0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07-15

现代诗歌的书写格式 现代诗歌中的“理想中国”书写与想象_第1页
现代诗歌的书写格式 现代诗歌中的“理想中国”书写与想象_第2页
现代诗歌的书写格式 现代诗歌中的“理想中国”书写与想象_第3页
现代诗歌的书写格式 现代诗歌中的“理想中国”书写与想象_第4页
现代诗歌的书写格式 现代诗歌中的“理想中国”书写与想象_第5页
资源描述:

《现代诗歌的书写格式 现代诗歌中的“理想中国”书写与想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现代诗歌的书写格式现代诗歌中的“理想中国”书写与想象2014年第3期NO.3,201414理论与现代化2014-05May,2014THEoRYANDMoDERNIZATIoN时伴随着旧人和旧世界的灭亡。”同时,“主人公通常要经历一场精神上的危机,然后长大成人并认识到自已在人世间的位置和作用。”(李可以找到那条路》,《天涯 ̄2013年第6期)进入城市的年轻人怎样与所在的城市建立起全面的认同,击穿故乡和所在地的时间性差异,作为“主体”居于整一的空间性中,而不是自甘沦为城市的“他者”以至于滑落在城市边缘,这无论

2、对于个体或对于所居城市的发展都意义杨:《5o__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49、39页)这表明,“成长”不是表现为空14间的转移或时间的发展,更大程度上是对精神层面的表述..杨庆祥认为“80后”一代所以会产生巨大的社会失败感,同自身的脱历史性相关:“因为无法找到重大。对此,接纳一种现代性国家想象或许是一个颇有价值的建议,它能令个体的自我叙述从传奇故事蜕变为成长小说,在这个意义上年轻人才会真正“成熟”。《红旗谱》不但用于解释历史十分有效,同样具有十足的当下性,其经典陛必能延续

3、至今。(天津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文学博士)历史与个体生活之间的有效的关联点,所以不能在个人生活中建构起有效的历史维度,另外一方面‘暂时性’的参与历史的热情又不能持久和加固,这一切导致了一种普遍的历史虚无主义。”(《希望我们现代诗歌中的“理想中国"书写与想象田淑14晶1908年,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写道:“递文事式微,则种人之运命亦尽,群生辍响,荣华收光。”面对腐朽衰残之中国,鲁迅呼唤力扬《我们为什么不歌唱》创作于1941年皖南事变之后,当时许多人对国家的前途感到迷茫失望,诗人却提议大家应该为理

4、想的中国歌唱,诗人写道:“当黑夜将要退却,而黎明已在遥远的天边/唱起红色的凯歌——我们为什么不歌唱!当严冬将要完尽,而人类的想往的春天/被封锁在冰霜的下面——我们为什么不歌唱!”诗中把现实中国比作黑夜、严冬,把理想中国比作黎明、春天,黑夜退却将是黎明,严冬过后必然是春天,这两组意象强调了黑暗、严酷的现实中国的“现时”性,预言未来中国是如春天般的理想国度。恶魔一样的摩罗诗人,奋起建立新秩序。20世纪上半叶,“摩罗”14诗人相继出现,他们揭露社会丑恶,深情抒写他们的国家和民族想象,祈望一个理想的中国,这些诗人对

5、理想中国的书写与想象颇值得关注和分析。一、线性时间叙述模式与未来中国预言现代诗歌中的理想中国书写多伴随着对现实中国的挞伐,形成现实中国与理想中国两种叙述并置之势。乍看来,并置意在由现在看不到希望、即便是憧憬未来都会被嘲笑痴傻、当作疯子的历史情境中,强调现实中国的“现时”性,把理想中国定位在未来,这种线性时间叙述隐含着对“中国”的坚定持守,同时,时间叙述14弱实引出理想,然而,诗人借由并置建构出一种含蕴深沉思想、坚定信念的线性时间叙述。在这种叙述中,中国、中华指称一个种族、一个国家、一方土地等意涵皆发生了退居

6、,它被诠释为处于过去、现在、未来时间流中的生命主体,苦难的现实中国是“现时”的中国,理想中国是它的“未来”。化了理想中国想象缺乏现实基础的弊端,因为“现时”虽然是已然的存在,但也是必定完结的存在;“未来”虽然尚未存在,但必然存在,什么人、什么事件都无法阻止时间向前,中国必然会由现时走向未来,而那未来在诗人的预言中是理想化的未来。必须指出的是,“现时”与“未来”在线性时间流中表现为前后相继的连续关系。“未来”是现时之后的存在,也是持存的“现时”,生命主体在“现时”阶段的特性特质会在“未来”中保持或部分地保持,

7、所以,对生命主体而言,由现时到未来其特性特质不会如两个时间点转换那样14干郭沫若曾经为“五四”思潮振奋,把“五四”之后的中国想象成“年青的女郎”(《炉中煤》)。如果说像五四思潮这样的国家事件有让诗人憧憬未来的现实基础,那么内忧外患的国家状况则完全不具备构想理想中国的土壤。然而,仍然有一些诗人抒写理想的中国,并坚定地把它放在“未来”时间点上。臧克家的《不久有那么一天》作于1931年。当时本已破败的中国又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可是诗人热情抒写理想的中国:“不要管现在是怎样,等着看,不久有那么一天,宇宙扪一下脸,来

8、一个奇特的变!天空耀着一片白光,黑暗吓得没处躲藏,人,长上了翅膀,带着梦飞,赛过白鸽翻着清风,到处响着浑圆的和平。”在诗人的叙述中,黑暗是“现在”的中国,不久后的中国光明和平,这种叙述暗示由黑暗到光明和平是中国14的一净利落。现代诗歌对理想中国的预言悬置了这一点,它用时间分割出处在根本相反意义域的中国,这在当时有其积极意义,然而,这种思维若延续到已经成为“现时”的“未来”则不免堕人流于主观意愿的叙事。二、隐喻书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