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与空间读后感

交往与空间读后感

ID:12089505

大小:29.00 KB

页数:0页

时间:2018-07-15

交往与空间读后感_第页
预览图正在加载中,预计需要20秒,请耐心等待
资源描述:

《交往与空间读后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阅读这本书带给我极大的惊喜。它开宗明义地、理直气壮地、大言不惭地在第一章就宣告:是否有生机勃勃的人的活动是空间好坏的唯一标准。  这将一切还原到人的感受力的级别。这是唯一标准。不是是否宏伟,是否有意义、有象征性,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建筑和空间为人服务,所以这个宣告是理直气壮。    建筑是我们扮演上帝的角色为自己创造的自然,它被我们建造、散播,装饰,成为比草木还要强大的自然环境。认识到这点,你就知道我们与建筑、以及建筑所构成的空间是怎样的鱼水关系。    为什么步行街的背靠背的座椅中,朝向道路的总是

2、坐满人,而背向道路的没有人?  为什么你走在马路上接连100米,旁边是摩天大楼一面水泥涂墙,你觉得厌烦,把衣领竖起来,只想快点走完?  为什么人们是如此不愿意走过街天桥以致于经常要跃过围栏?  为什么有些广场上总有停留的人群,而有些广场空空如也?    因为人的最大兴趣是看其他人,所以面朝人行道的座椅面(可以看到人来人往)总是座无虚席,而面对空荡道旁树的没有人。    在人的步行经验里,高度是非常大的障碍,人会愿意走更长距离的平路但是避免登高。实在要改变垂直高度,缓慢的地下通道也比天桥容易接受,用先

3、下降再上升高度的也是可接受的方案。或者是上升高度时,采用错落的方式,例如分阶段的台阶,在每段台阶提供不同的景观,缓解爬高带来的焦虑。    合适的距离也是以人眼为判断尺度的。2-3米能看清两侧摊位的商品。在威尼斯,街道的平均宽度正好3米,这个尺度可以每分钟通过40-50名缓行的人。而80米是人能够辨识出另一个人轮廓的最大距离,所以一个广场最大的边长(或者对角线)不应该大于80米。足球赛场的半径是80米(这个不知道我有没有记错)    步行者需要景观,街道两侧景观的可用性是以橱窗、门的密度来计算。“为

4、了解决里面枯燥和缺乏生气的问题,15座丹麦城市通过了建筑法令,限制在街面一层设立银行和办公机构。其他丹麦城市允许银行和办公机构建在城市街道上,但沿街立面不得超过5米。”——因为银行的立面没有任何橱窗和景观可言,只是水泥墙面而已。窄门面,宽进深,让步行景观的每一米都不是空洞的恨不得跃过的角落。    最后连公共空间里最不可控的影响人们活动的天气因素都考虑到了。  大风和下雨是最影响人们活动的。大风和建筑也是有关系的  “⋯⋯列举了由独立高层建筑四周的风所引起的气候恶化,其中包括通道效应、转角效应、以及

5、缝隙效应等。威廉姆H怀特在描述纽约的情况时指出:“现在人们已经很清楚,单栋的高层塔楼能在其四壁产生强风,使人难以居住在这样的塔楼中,因此有些空间常常无人问津,这一点并不使人感到意外。”    以上这些问题,正是亚历山大所说的建筑的永恒之道。这永恒之道只是一些微妙的模式,一种建筑中的特质,它负责让生机勃勃的人的活动在这里产生,而活动产生活动,绵延不绝。这永恒之道,或者是设计原则只是常理,是以人为尺度去重新看待和空间的关系。人在公共空间小憩的时候应该如何?步行的时候应该如何?什么样的距离和第三场景可能产

6、生陌生人间的社交?什么样的空间能产生观看关系?什么样的庭院是让人感觉安全可以让孩子玩耍的庭院?    而这本书里提到的这些洞见,这些永恒之道,恰是只能顺应不可求取。建筑做到了这些,生机随之而来,做不到这些,这个空间只能死去。这才是“永恒之道”的意义,即它作为真理的一部分。    对于空间的死亡大部分人并不敏感,或者说,敏感到了但很难诉诸表达。走在只有水泥立面空荡荡的四环路上,和同伴的交谈忍受40分贝以上的汽车噪音,要穿过两个天桥才能到达目的地,堂皇的博物馆有巨大的台阶,八个方位的门但只有一个开放,馆

7、内的休息座椅对着墙壁⋯⋯所以默默地忍受过去,加速走开,人们不言语,不控诉,空间死去,而生机不会出现。所以这生机多么脆弱。它只能被谦卑地竭尽所能地去到达,如果不,那它只是死去,不反抗。    实验——反馈机制在建筑领域不起作用,就是因为无法产生有效的糟糕结果,设计者永远看不见生机死去,因为他们从未看它出现过。    它(永恒之道)只能顺应不能求取。这句话的姿态多微妙。2 “宅者,人之本也。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黄帝宅经》      其实看英文版书名《LifeBetween

8、Buildings》直译就是在建筑中的生活。生活需要交往,建筑需要空间,于是有了与本书内容相契合的书名《交往与空间》。这里也不得不佩服翻译者何人可理解的精辟。    设计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一切为需要设计,这本书所要传达的理念其实我们的老祖宗在很久以前就有了。于是有了此文的开篇语。    原先做设计,有时候太自我,太自以为是,虽然是有对需要做分析,但分析总是浅显的,不够深刻,认为人需要休息,于是放了一把椅子;人需要交流,于是有了小圆桌;人需要行走,于是有了一条路……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