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油坊遗址发掘报告

王油坊遗址发掘报告

ID:12120792

大小:32.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7-15

王油坊遗址发掘报告_第1页
王油坊遗址发掘报告_第2页
王油坊遗址发掘报告_第3页
资源描述:

《王油坊遗址发掘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为了解豫东原始社会末期及夏商时期文化的有关情况,1976年冬,我们在河南省商邱地区各县进行了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1977年春季我们选择了几个遗址进行发掘和试掘。永城县王油坊遗址就是这次所发掘的古文化遗址中的一个。为进行此次发掘,由商邱地区文管会及本地区各县的文物干部、文物通讯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队组成了商邱地区考古队。发掘于3月30日开始,4月底结束。现将此遗址发掘主要情况简单介绍如下:一、遗址及地层堆积王油坊遗址位于永城县西约30公里的王油坊村的东北,它东距淮水支流浍河不远。遗址周围地势平坦

2、,为旧黄泛区淤没之地。遗址为高出地表的土丘,面积约10000平方米,这次发掘约600平方米。遗址的文化层一般都在3米以上,文化堆积也较简单,除个别地方有不厚的扰土层或汉代层以外,大多在表土层下即是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地层。在表土层下,也有一些现代沟、东周墓和殷代灰坑打破河南龙山文化二、遗迹与遗物一、逦.逃勺返仞这次发掘共清理房基11座、灰坑25个、墓葬14座,并获得大批陶、石、骨、蚌、角器。11座房基都属河南龙山晚期;25个灰坑中23个属河南龙山晚期,2个属殷代;14座墓葬全第1期是东周的。这里仅将河南龙LU文

3、化晚期的遗迹、遗物分别介绍如下。1.房基11座房基大体分为上下两层,上层7座,下座4座。上层房基有方形房2座,圆形房5座。这两种房基都是用黄土、黄褐土、黄料薹土、黄草泥土等土色纯净、土质致密的土,层层铺垫起来的。层次厚度随各房而不同,每层一般厚3—7厘米。每层表面往往有凹凸不平的现象,这种现象可能是建筑房基时对土拍打或夯砸所致,不见夯窝。上层房子都是地面建筑,房子四周有墙,室内有居往面,居住面上有烧灶或烧土面,有的还有用褐硬土或碎陶片筑成的巢状柱础。墙的厚度一般在30一40厘米之间,墙外往往斜坡状地培上一周

4、土,以加固墙基。圆房直径3.5米左右,方形房室大小与此大体相当,门向各种方向都有。上层房基往往层层迭压,层次繁多。最上面的房基破坏严重,保存好的不多,现以F1为例来说明上层房基的情况。F1圆形,地面建筑,清除地表土即见。室内东西3.74、南北3.78米。房基的上部为一东北向的现代沟打破。室内居住面分三层,为三个时期所铺垫和使用。每一层居住面土质都很坚实,层间有凹凸不平的现象,这种土当为夯土。每层居住面都有烧灶或烧土痕迹,并有巢状柱础。下两层居住面呈锅底状。墙基大部份保存完好,墙宽20一26厘米。墙靠里侧部份

5、用褐色革泥土土坯砌成,砌法与现代砌砖法类似,相间压缝,缝间用黄土粘合。土坯大小一般长40、宽20、厚10厘米。墙的中间部份是一周厚约5—9厘米的黄硬土,黄硬土外面抹两周草泥土,每周革泥土厚约3—5厘米。房门向南。下层房基3座为方形,1座为圆形。4座房基都在地表下2米左右深,而且都是“白灰面”房基。F11保存较好,居住面深2.1米,上面有五层黄硬二E房基。呈长圆形,地面建筑,室内东西长3.26米,其北部为H16打破,保留长3.25米。房基围周的墙还大部保留着,墙是用青色硬土筑成的。屋门向南,门道宽约o.7米。

6、2.灰坑23个灰坑大多为圆形和椭圆形,口大底小,呈锅底状。灰坑深一般不超过1米,直径1—3米。除H13、16外,都属上层。下层灰坑的地层与下层房基相当,开口深度在2米以下;上层灰坑地层与上层房基相当,开口深度除H5、8、9、15为1米以外,其余大多在地表层下见口。上层灰坑存在着迭压和打破关系。各灰坑都不同量地出有陶、骨、蚌器以及兽骨、鹿角等,不少灰坑还出有大量的蚌壳、螺壳。3.陶器地层和灰坑中出土多量陶片,能复原完整器有几十件。以泥质灰陶为主,夹砂陶、棕陶、红陶、黑陶较少。纹饰以方格纹为主,其次是篮纹和绳纹

7、,素面和磨光也较多。此外还有指甲印纹、附加堆纹、鸡冠器耳等。陶质、纹饰随地层不同也略有变化,如下层灰坑所出夹蚌壳碎片的灰褐色手制陶较上层灰坑为多,篮纹略多于方格纹。上层绝大多数为泥质灰陶,夹砂陶则很少,方格纹占多数,特别是深腹罐和鼎绝大多数施方格纹。陶器种类繁多,有小巧的蛋壳黑陶及白陶器皿,也有一定数量较大型的器物。最多的是深腹罐和碗,其次是鼎、平底盆和各类罐,瓶的数量也较多,圈足盘较为普遍,但未见鬲。灰坑还出了不少陶网坠,在个别陶器上发现有刻划符号。由于遗址的下层作的工作不多,陶器能复原者很少,这里暂不分

8、层,将主要陶器介绍如下:深腹罐多为泥质灰陶,泥质黑陶极少,夹砂陶几不见。口沿有卷沿、折沿两种。唇内侧多有一道沟槽或一周薄边。口沿有一承盖突棱者不多。腹深而鼓,底较小而且多为内凹平底。器身大多饰方格纹,少数饰篮纹。也有上部饰方格纹下部饰绳纹,或上饰绳纹下饰方格纹的。火候都比较高。不少深腹罐外附一层红烧土,证明它是当时的炊具,由于数量多,说明它是当时的主要炊具(图版拾壹,4;图一,2叫)o鼎都为罐形鼎。上部多与深腹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