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分类及布局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分类及布局

ID:12140111

大小:35.50 KB

页数:0页

时间:2018-07-15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分类及布局_第页
预览图正在加载中,预计需要20秒,请耐心等待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分类及布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分类及布局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古代民居的类型呈现出极其丰富的多样性,反映出因地理、气候、文化、社会环境不同而形成的地方色彩。东、南、西、北,山区水乡,丘陵沿海,各具特色。当然,即使在同一地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民居的形式也在不断演变。中国地域辽阔,粗略统计民居形式不下四十余种。概约地划分为七大类,即:窑洞式民居、干栏式民居、庭院式民居、土楼式民居、江南水乡民居、毡房和帐房、藏族和

2、维吾尔族民居等。其中庭院式民居最为普遍。1.洞穴与窑洞——和世界许多地方一样,中国最古老、最原始的民居形式,尤其是在北方,是天然洞穴(中国古人对建筑的称呼,如庐、庭、库、庞、厦,这些字都有“广”或者“厂”部首)。为了生活的方便,我们的祖先逐渐从山上搬往平原、水边。那里很难找到天然洞穴。于是他们就凭过去的生活经验,建筑仿洞穴式的居住环境,即窑洞。最早的窑洞建于六千年以前。从天然洞穴到人为窑洞的发展讯息,也可以从中国文字的结构中窥知一二。(窑,家,牢,实,宝,富;宁,宰,室,安,宿,寝,宗。)而在今日之大西北,窑洞仍然广泛存在。大约四千万人住在黄土高原上的土房子里。(甘肃,陕西,

3、山西,河南的部分)这是这一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落后贫穷的结果。古代中国的老百姓,在创造这种民居形式时,显示了他们善于因应当地的地理、气候、生态环境,充分利用有限自然资源的智慧,对艰苦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被动适应自然环境而非主动改造环境的人生观、宇宙观。中国北方黄河中上游地区窑洞式住宅较多,在陕西、甘肃、河南、山西等黄土地区,当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并常将数洞相连,在洞内加砌砖石,建造窑洞。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节省土地,经济省工,将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有机结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窑洞的优点:占地少,省人工,经济型的建筑;不易发生

4、火灾;安静;冬暖夏凉。中国的西北,年降雨量低,非常干燥,土地贫瘠,缺少树木。当地一般居民也缺乏足够经济资源从外地购入高品质的建材。而建造窑洞的材料--黄土,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建造窑洞式民居的成本,仅相当于地面式民居的四分之一。而由于当地的自然环境,以土结构为主、建在地面以下的建筑物不但可以住人,而且可以维持相当一段时间。典型、传统的窑洞式民居,基本上是仿四合院的格局,有堂屋,卧室,厨房,仓房,猪栏,甚至花圃,有时还有院墙。一家一户,自成格局。2.鸟巢与干栏式——另一种原始形态的人类居所,尤其在南中国丛林地区,是鸟巢式住宅。(有巢氏)这样的居所可以有效地抵御野兽和湿热气候的

5、伤害。七千年前在今浙江一带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就发现这一类的“干栏式”。这一类居所至今对南中国民居仍有影响。干栏式竹楼是滇南傣、佤、苗、景颇、哈尼、布朗等少数民族的主要住宅形式。滇南气候炎热潮湿多雨,竹楼下部架空,以利通风隔潮,多用作碾米场、贮藏室及杂屋;上层前部有宽廊和晒台后部为堂和卧室;屋顶为歇山式,坡度陡,出檐深远,可遮阳挡雨。3.江南水乡民居——江南水乡民居以苏州为代表。素有“东方威尼斯”之称的苏州水网密布,地势平坦,房屋多依水而建,门、台阶、过道均设在水旁,民居自然融于水、路、桥之中,多楼房,砖瓦结构为主。青砖蓝瓦、玲珑剔透的建筑风格,形成了江南地区纤巧、细腻、温情的水

6、乡民居文化。由于气候湿热,为便于通风隔热潮防雨,院落中多设天井,墙壁和屋顶较薄,有的有较宽的门廊或宽敞的厅阁。4.山西与山东民居——山西太行山区与山东胶东丘陵一带两地民居形式类似,单门独院,有门楼,两面坡屋顶。由于山高石料普遍,依照传统建筑材料就地取材原则。故砖石住宅较多。山西民居还多见砖雕等装饰。两地纬度相近但降水存在差异,故屋顶坡度略有不同,前者因地势较高,东南面有东北—西南走向的太行山阻挡海洋气流,降水不多(<700毫米/年);后者广谷低丘距海近,降水较多(>700毫米/年),为便于排水屋顶坡度较陡。5.蒙古包——蒙古包是内蒙古地区典型的帐幕式住宅,以毡包最多见。内蒙古

7、温带草原的牧民,由于游牧生活的需要,故乡以易于拆卸迁徙的毡包为住所。传统上蒙古族牧民逐水草而居,每年大的迁徙有4次,有“春洼、夏岗、秋平、冬阳”之说,因此,蒙古包是草原地区流动放牧的产物。6.藏族民居——在西藏广阔的区域,散布着形式多样的民间居住建筑,藏北的帐房,西藏南部谷地的“碉楼”,雅鲁藏布江流域林区的木构建筑,以及阿里高原的窑洞均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和地区色彩。牧区,以帐篷为主。拉萨、日喀则、昌都等城镇和其周围村庄的土、石木结构的民居,俗称“碉楼”。拉萨民居,一般为内院回廊形式,二层或三层,院内有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