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性社会资本、结构性社会资本构建及城市基层治理

认知性社会资本、结构性社会资本构建及城市基层治理

ID:12163981

大小:28.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16

认知性社会资本、结构性社会资本构建及城市基层治理_第1页
认知性社会资本、结构性社会资本构建及城市基层治理_第2页
认知性社会资本、结构性社会资本构建及城市基层治理_第3页
认知性社会资本、结构性社会资本构建及城市基层治理_第4页
认知性社会资本、结构性社会资本构建及城市基层治理_第5页
资源描述:

《认知性社会资本、结构性社会资本构建及城市基层治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认知性社会资本、结构性社会资本构建及城市基层治理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内容摘要:社会资本认知性要素和结构性要素与城市基层治理相互建构,认知性要素的生产,奠定了基层治理的基础,在提高基层治理的效率、确保治理模式的合法性及增加治理主体的内聚力等方面有重要作用,结构性要素的构建确保了基层治理策略的合理性和广泛的公共参与,良性的基层治理有助于社会资本的更新与再生产。两者的良性建构并相互融合,有助于促成从单一主体的政府治理模式向多元主体合作治理模式的转变。关键词:社会资本基层治理合作共治6在我国社会转型与城市化过程中,政府对基层社会进行了广泛渗透,以政府为主体的管理效果

2、并不理想,邻里关系松散,信任流逝,公共参与不足等问题凸显。如何解决管理困境,重建现代城市守望相助的生活共同体,为日益原子化的个体营造心灵与身体归属的情感共同体,需要从“管理”到“治理”,从“治理”到“善治”的理念转变。而信任、规范、网络—这些社会资本的核心概念是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培育社区情感、凝聚人心、汇聚民智、形成良好基层治理的关键性要素。本文试图以上海市H街区的治理模式为例,就社会资本的结构性要素与认知性要素构建与良性基层治理的互构逻辑进行分析。作为以老式洋房为主的街区,上海市H街区的居委会在探索居民自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一社三会(H区议家社、自治组长协调会、活

3、动团队联谊会和社会团体联席会)”为载体,将各个相对独立的居民自治团体、趣缘群体以及社区社会组织联合而成的多元治理网络,再现了邻里关怀、守望相助的传统社区精神,并形成了以协商民主、有序参与、理性表达为特色的现代社区多元主体合作治理模式。社会资本与基层社会治理“社会资本”现在已经成为学术界内各个学科用来解释社会的重要理论工具,关于社会资本的定义,既有文献已经取得一个共识,那就是社会资本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有文献指出,社会资本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社会资本的结构性(structural)要素,即客观生成的社会网络,与其相关的角色和组织以及维持社会资本运作的规范、制度、章程,二是

4、社会资本的认知性(cognitive)要素,即一系列主观上共享的价值观念与情感,如信任与认同(Putnametal.,1995;Hall,1999;Paxton,1999;Krishna,2002;Chen&Lu,2007;Halpern,2005;Knack&Keefer,1997;Brehm&6Rahn,1997)。为了叙述的方便,笔者将前者简称为结构型社会资本,后者简称为认知性社会资本。现代城市基层治理的主要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治理权力主体多元化;治理手段和方式多样化;治理的公共参与性;治理的网络化。基层社会是普通民众社会关系生产与建构的基本场域,居民及社会组织

5、因占有不同位置而获得社会资源或权力资本,同时基层社会有其自身的运作逻辑,当这一逻辑促成理性化与规范化社区网络的生成,互惠成为资源交互的规范,信任构建为资源交换与权力让度的认同空间的时候,这样的基层社会运作效率最高,信息交换成本最低。若社会资本中的认知性要素—信任衰退,社会资本的结构型要素运作的规范紊乱,基层社会将进入失范状态,并消耗大量的社会管理与运行成本。基层社会的治理主要以利益相关性和情感共通性为基础,受日常生活的特定性问题引导,各相关主体多元参与,在利益、权利、规则等契约要素,信任、互惠关系、交往规范等特性的社会网络,以及人情、面子、关系等地方性社会资源的约制下,与

6、政治国家、市场企业发生复杂联系。社会资本的认知性要素—信任构建与良性基层治理6信任在认知性社会资本中具有重要意义,社会资本被认为是一种存在于社会关系中的网络资源(林南,2005),它表现为个人关系、成员身份和社会网络,其核心要素或基础要素就是信任关系(燕继荣,2006)。复杂的个人关系,多重的成员身份,密集的社会网络,广泛的社会信任,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对于一个团体或整个社会,都是一种潜在的资源要素,之所以被称作“社会资本”,一是因为他们存在于社会关系之中,二是因为他们可以带来增值,被认为是无形资产。在帕特南认为,信任是社会资本的核心和“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罗伯特·D·帕

7、特南,王列、赖海榕译,2001)。从信任的角度讲,社会资本有助于多元治理主体的协调合作,增加治理主体的内聚力,以协商的形式集合民智,寻求最佳策略,培养居民对所在社区的认同感,社会资本在本质上就是强调集体行动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解决集体行动中“搭便车”的问题。信任是简化复杂的机制之一,认知性社会资本有助于提高基层治理的效率。(一)从人格信任到系统信任,多元治理模式合法性得以确认6我国社会学家郑也夫将现代社会的信任分为“人格信任”与“系统信任”(郑也夫,2001),其中,前者指对某个具体人物的信任,后者指对由匿名者组成的制度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