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

ID:12282241

大小:1.46 M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16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_第1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_第2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_第3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_第4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基础过关]1.右图中甲、乙、丙三个圆依次代表的地理概念是(  )A.岩石圈、地幔、地壳B.岩石圈、上地幔顶部、地壳C.岩石圈、地幔、地核D.地球内部圈层、地幔、软流层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2~3题。2.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  )A.①圈层是大气圈,主要成分是氮和氢B.②圈层即岩石圈C.③圈层由塑性物质组成,为岩浆发源地D.④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体3.下列有关图中信息的叙述,正确的是(  )A.纵波、横波通过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时,波速都增加B.在⑤圈层无法观测到横波C.①和②之间的圈层即水圈D.地球内部、外部各圈层

2、都是连续且规则的据俄罗斯媒体报道:2010年10月29日,俄罗斯远东堪察加半岛上的“Bezymyanny”火山爆发,火山灰云有10公里高,并散布到了太平洋的上空。回答4~5题。4.岩浆物质冲破了岩石圈的束缚后才喷发出来。关于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A.岩石圈属于地壳的一部分,是由岩石构成的B.岩石圈属于上地幔的一部分C.岩石圈与生物圈关系密切D.岩石圈的上部是软流层5.火山灰满天飞扬,对地球的外部圈层产生了很大影响。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大气圈是由大气组成的简单的系统B.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C.生物圈占据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底部D.地

3、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但与地球的内部圈层没有关系读下图,完成6~8题。6.该景观图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是(  )A.2个B.3个C.4个D.5个7.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属于的圈层是(  )A.生物圈B.水圈C.岩石圈D.地壳8.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B.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C.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D.水圈的构成要素中,只有地表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之中9.2010年1月12日,位于大西洋东加勒比海的海地发生7.3级地震,震中位于距海地首都太子港约16千米处,震源深度10千米。地震造

4、成15多万人死亡,损失惨重。结合图回答问题。(1)此次海地地震的震源位于(  )A.地壳范围内B.上地幔C.下地幔D.外核圈层(2)若地震发生时,M处海面风平浪静,则该处船只上的人员感觉到____________。(3)试比较M处与太子港地壳特点的差异。[能力提升]读“某地地震波速度随深度的变化图”,回答10~12题。10.该地莫霍界面大约位于地下(  )A.5千米处B.17千米处C.33千米处D.2900千米处11.该地可能位于(  )A.40°N,116°EB.30°N,90°EC.南极点D.经度180°,纬度0°12.关于图中表示的地震波及判断理由都正确的是(  

5、)A.横波 传播速度较慢B.纵波 传播速度较慢C.纵波 传播速度较快D.横波 传播速度较快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完成13~14题。13.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  )A.由西向东逐渐增厚B.由北向南逐渐增厚C.由东向西逐渐增厚D.由南向北逐渐增厚14.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0千米为(  )A.海平面B.岩石圈底部C.莫霍界面D.软流层中部15.地震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灾害,人类也可以利用地震技术探索地球内部物质分异、勘探石油。填图并回答问题。(1)2007年4月2日,南太平洋所罗门群岛附近发生8级强烈地震。该群岛发生的地震与其所处的板块位置有关,该群岛位于____

6、________板块与____________板块交界处。该地震发生后,澳大利亚当局立即关闭东部海岸的海滩旅游景点,以防________(灾害)侵袭。(2)根据地震波的传播状况可以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在“地球内部圈层构造示意图”中的方框内,填写地球内部各圈层和分界面的名称。(3)我国在渤海湾发现储量逾10亿吨的大油田。该油田储量的探明是采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结果。地震波分为纵波与横波,根据地震波传播原理,在通过含油层时,传播速度发生明显变化的主要是__________波。[案例探究]16.下图是我国某校地理学习小组的一位同学在学习完本节课后,根据他家乡某地区的状况画的

7、一幅图,根据这幅图回答问题。(1)这位同学在画图时因为疏忽,出现了有几处错误,请你帮他指出来。(2)该同学所画的图上呈现出哪些地球外部圈层?答案1.D 2.C 3.B 4.C 5.B 6.C 7.B 8.B9.(1)A (2)上下颠簸 (3)太子港地壳厚,M处地壳薄。10.A 11.D 12.A 13.C 14.C 15.(1)印度洋 太平洋 海啸(2)详见下图:(3)横16.(1)错误一是地壳厚度的表示,应是陆地地壳厚而大洋地壳薄;错误二是莫霍界面的位置,应与33千米的所在位置相同。(2)水圈、生物圈、大气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