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过秦论》教案

10《过秦论》教案

ID:12285514

大小:45.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7-16

10《过秦论》教案_第1页
10《过秦论》教案_第2页
10《过秦论》教案_第3页
10《过秦论》教案_第4页
10《过秦论》教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10《过秦论》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书《语文》必修3教案10.过秦论第一课时贾谊一、教材依据:人教版新课标试验教材必修3第10课《过秦论》。二、设计思想:对作者、时代背景做简单介绍,以学生的诵读为主;同时划分文章的结构,借此了解作者的论证逻辑。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积累实词,巩固词类活用中的使动用法、名词作状语的用法。 2.过程与方法: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贾谊的政治主张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四、教学重点:1.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

2、及多义词。五、教学难点:1.学习本文词采华丽、千变万化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识辨积累。六、教法选择:课文练习只要求背诵最后三段,也是出于不增加学生负担的考虑,但从教学的需要来看,背诵全文是大有好处的。为此,拟采用诵读教法。七、学法指导:《精析精练》八、教学准备:预习安排1.朗读课文2—3遍,要求字音准确。补充注音如下:殽(xiào)函膏腴(yú)合从(zòng)(以下“约从”“从散”之“从”皆读zòng)翟景之“翟”读zhái(凡姓皆如此读)墨翟之“翟”读dí(名)召(shào)滑之“滑”、王寥之“寥”皆依今读。镞(zú)笞(chī)因利乘(chéng)万乘(shè

3、ng)之势将(jiàng)数百之众2.思考下列问题。1.本文是一篇史论,为什么大半篇幅是叙事?作者这样叙事有什么目的?8《过秦论》   总第{ }课时   山阳县漫川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书《语文》必修3教案2.文章将秦统一全国的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为什么这样划分?九、教学过程:(一)、作者和《过秦论》写作意图。  贾谊的《过秦论》共有上、中、下三篇。我们学的是上篇,文中概括叙述了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了秦始皇的暴政,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它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这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中篇,作者对这个观点作了分析,并进一步指

4、出秦二世不顾“天下之嗷嗷”,继续实行暴政,“重之以无道”,然后从正面提出治理天下的原则:“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这是作者为文的本意所在。下篇主要指责秦王朝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君主——子婴的过失。《过秦论》鲜明地表现了贾谊的政治立场。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政论家、文学家。洛阳人。18岁时以能读诗书、善属文,为郡人所称誉,廷尉吴公荐于汉文帝,被任为博士。不久,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贬为长沙王太傅。后为梁怀王太傅。32岁时郁郁而死。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由于此前经过500多年的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他极力主张行仁政以“安民

5、”,曾多次上疏,批评时政。《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写的。论“古”是为了说“今”,这是读本文时首先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二)、粗略分析全文布局。1.先按表达方式将全文分为两部分。①记叙部分:写秦王朝的兴亡过程(前四段)②议论部分: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最后一段)2.再分析记叙部分的层次,可分两大层。(1)兴起的过程(前三段)(2)灭亡的过程(第四段)(三)、时代背景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如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等,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

6、灾难。最后秦终于兼并了六国。8《过秦论》   总第{ }课时   山阳县漫川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书《语文》必修3教案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施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它的暴政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随着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也是历时最短(16年)的王朝很快结束了。……(四)、诵读第1段。在诵读练习中以提问方式明确本段的内容要点:①秦的地理优势;②秦孝公的政治雄心——统一天下;③基本国策(耕战、连衡)及成果。史实补充:①“外连衡而斗诸侯”——这是跟上文“内立

7、法度……修守战之具”相对应而言,其实这是后来的政策。有些“教参”上甚至把它跟连衡政策的创立人张仪联在一起,这是不正确的,张仪相秦是在秦孝公死后十年,即秦惠文王十年(前328年)。由此可见,史论叙史不同于史传,重在“会意”。②“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史记·魏世家》:“三十一年(即秦孝公22年,公元前340年),……秦将商君诈我将军公子而袭夺其军,破之。秦用商君,东地至河。”“东至河”。即秦得河西之地。这是秦以“诈力”夺取诸侯土地的一个突出的例子。按:这是秦取河西地的开始,秦惠文王八年(前330年),魏又献河西地少梁(今陕西韩城南)。(五)、诵读第2段。提问

8、:本段叙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