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论文(顶进桥涵重力式后背的优化设计及应用)

中级论文(顶进桥涵重力式后背的优化设计及应用)

ID:12287845

大小:192.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7-16

中级论文(顶进桥涵重力式后背的优化设计及应用)_第1页
中级论文(顶进桥涵重力式后背的优化设计及应用)_第2页
中级论文(顶进桥涵重力式后背的优化设计及应用)_第3页
中级论文(顶进桥涵重力式后背的优化设计及应用)_第4页
中级论文(顶进桥涵重力式后背的优化设计及应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级论文(顶进桥涵重力式后背的优化设计及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顶进桥涵重力式后背的优化设计及应用论文摘要:本文重点介绍顶进式框架立交桥的重力式砼后背的设计及验算方法。并且结合下穿101线K9+711-2×14m铁路框架桥工程的钢筋混凝土后背的优化设计方案为实例进行设计验算。原设计方案为钢板桩式后背,考虑到本框架桥的自重大,并且在砂卵石地层中钢板桩后背施工工序繁琐,为保证顶进桥后背的稳定。将原设计方案调整为重力式混凝土后背的施工方案。并对修改后的重力式混凝土后背的受力状态进行分析,提出了一种适合工程实际的计算方法。为今后顶桥工程中的重力式混凝土后背施工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持。在实际的顶进过程中,调整后的重力式混凝土

2、后背取得了预期的效果,达到了安全、工期的双赢。关键词:土压力后背设计计算9顶进桥涵重力式后背的优化设计及应用目录1、前言32、本工程后背优化设计方案32.1、顶进后背结构形式的选择42.2、后背的施工方案42.2.1、方案简述42.2.2、后背受力计算53、实际顶进过程中顶力值汇总表74、推广及应用85、参考文献99顶进桥涵重力式后背的优化设计及应用1、前言后背是立交桥顶进时的关键受力结构,是千斤顶对箱体施加顶力的依托,故其必须有足够的抗力和刚度以抵御前端的顶力而不能产生过大的变形。在整个立交工程中它只是临时设施,但在顶进施工中是关键结构。所以对后背

3、的要求是:必须能为顶进提供足够的抗力;顶进完成后便于拆除。目前采用的后背大体为“桩式后背”和“钢筋混凝土后背”两种,后者属于重力式。在选择后背类型时,应充分考虑临时结构“顶完就拆”的特点,满足拆除简便的要求。2、本工程后背优化设计方案2.1、顶进后背结构形式的选择由于该框架桥自重达到8400t,设计最大顶力为141000kn。为确保桥体顶进的顺利进行,框架桥后背的制作是本工程的重点,在后背施工中要综合分析顶力、后背结构形式、及地质情况。将后背结构形式由钢板桩后背改为钢筋混凝土重力式后背,在顶进过过程中保证了后背的稳定性。且本工程的公路中心与铁路线交角

4、为31.9°,交角小。故产生的自转力偶大,给顶进时带来一定的施工难度,而作为立交桥顶进时的关键受力结构的后背,是千斤顶对箱体施加顶力的依托。其必须有足够的抗力和刚度以抵御前端的顶力而不能产生过大的变形。根据现场的土质勘察情况显示,土质为卵石土层,且级配良好,承载力大。这种土质非常适合作后背填料。原设计方案采用桩式后背。虽然桩式后背材料一次摊销量小,材料能够周转使用,能降低工程成本。但是一般桩式后背的稳定性和抗扭性能较重力式后背要差。本工程进场施工后,根据实际情况,综合各种因素。通过比选方案,找出最合理的后背结构形式。在本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实际后背形式

5、的选择受到以下因素影响:1)工程场地内的工程地质情况。2)斜交角度小产生的自转力偶大,单宽承载力大,达400t/m。9顶进桥涵重力式后背的优化设计及应用3)由于工程场地的布局限制,出土马道不能设置在基坑两侧,只能设置在基坑后部,这样削弱了后背的抗压、抗扭和稳定性。4)本工程原设计工作坑位于101线东侧,桥体自东向西顶进。由于工作坑位于铁路南侧时拆迁量较大,为保证工程如期完成,将工作坑移至101线西侧,桥体自西向东顶进。根据设计变更,本桥设计最大顶力为141000kn,比原设计顶力增加较大。原设计采用钢轨桩后背,由于铁路东侧路面标高比西侧路面标高平均高

6、出1.5m,后背原状土高度过低且桥体自重较大,顶进后背按照既有设计图纸施工则承载力不够。通过研究和综合考虑以上各种因素的影响,为了顶进时保证后背的足够抗压和抗扭承载力以及稳定性,选择了重力式“钢筋混凝土后背”而舍弃了“桩式后背”这个方案。通过顶进过程中,对后背墙变化情况的观测,证明实际所选择的方案的可行性。下面将具体的优化后的方案论述如下:2.2、后背的施工方案2.2.1、方案简述根据以往施工经验,这种大吨位的桥涵顶进的如采用重力式钢筋混凝土后背,为增加后背配重,后背填筑方式必须采用桨砌片石,为保证后背的整体抗扭。在两片梁中间设一道宽为1m,深为3m

7、的钢筋混凝土连梁。附图1、重力式后背平面布置图:9顶进桥涵重力式后背的优化设计及应用2.2.2、后背受力计算(1)、优化后的后背梁变更尺寸根据基坑的深度、框架桥的宽度及后背顶力的单宽受力。后背梁尺寸拟选用2m高、1.2m宽,为保证后背在顶进过程中有足够的结构抗力,以承受足够的顶力。由于基坑位置的改变,后背梁后增加了回填浆砌片石。为结构增加承受足够的顶力储备,保证桥体的顺利顶进就位。拟选定的后背结构尺寸如下:附图2、后背结构尺寸图:(2)、后背实际施工截面尺寸受力检算根据本工程的顶力计算要求,后背延米抗力400t/m;我单位采取了保守的施工方案,在拟定

8、的后背结构形式的基础上,加大了后背梁的结构尺寸,后背总高度为7m,其中后背滑板以下埋深3m,滑板以上高度为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