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桦含碳率生物量碳储量论文

白桦含碳率生物量碳储量论文

ID:12310637

大小:41.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7-16

白桦含碳率生物量碳储量论文_第1页
白桦含碳率生物量碳储量论文_第2页
白桦含碳率生物量碳储量论文_第3页
资源描述:

《白桦含碳率生物量碳储量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白桦含碳率生物量碳储量论文【提示】本文仅提供摘要、关键词、篇名、目录等题录内容。为中国学术资源库知识代理,不涉版权。作者如有疑义,请联系版权单位或学校。【摘要】本文通过对小兴安岭白桦天然林生态系统进行样地布设与调查、样品采集与实验室分析、以及数据的处理,采用完全收获法、模型法、干烧法等方法计算分析出小兴安岭白桦天然林森林生态系统的单木生物量模型、生物量分布特征、含碳率分布特征以及碳储量分布特征。(1)叶生物量的最优模型为W=0.012D1.662H0.49(R2=0.711),枝生物量的最优模型W=5.921D1.925H-1.251(R2=0.793),干生物量的最优模

2、型为W=0.046D1.55H1.163(R2=0.969),根生物量的最优模型为W=0.016D2.171H0.584(R2=0.933),总生物量的最优模型为W=0.273D1.789H0.51(R2=0.939)。白桦天然林生态系统生物量由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枯枝落叶层和半分解层生物量组成,总生物量为242.62t/hm2,各组成部分表现为乔木层144.92t/hm2>半分解层46.13t/hm2>枯枝落叶层35.22t/hm2>灌木层12.58t/hm2>草木层3.77t/hm2。(2)白桦的器官含碳率分布为树叶>树干>枝枝>树根,含碳率按层次不同,依平均值排

3、序为上层叶>中层叶>下层叶,上层枝>下层枝>中层枝,树皮>边材>心材,二级根>一级根>三级根。白桦按龄组不同器官组分含碳率单木树种按加权和算术平均计算含碳率规律均为中龄林>成熟林>近熟林;白桦按径级组不同器官组分含碳率单木树种按加权和算术平均计算含碳率规律均为径组A>径组B>径组C。方差分析表明,树皮和边材、树皮和心材达到显著水平,其余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p<0.05)。采用各龄级和各径组加权平均含碳率的算术平均值作为小兴安岭地区大然白桦的含碳率值为t/hm2,低于华北地区白桦平均含碳率51.25%。森林生态系统各个层的含碳率为草木层47.82%>枯枝落叶层47.2%>灌

4、木层46.79%>乔木层46.49%>半分解层35.87%>土壤层3.17%。(3)小兴安岭白桦天然林生态系统碳密度由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枯枝落叶层、半分解层和土壤层组成,总碳密度为110.56t/hm2,各组成部分表现为乔木层67.37t/hm2>枯枝落叶层16.62t/hm2>半分解层16.54t/hm2>灌木层5.88t/hm2>土壤层2.35t/hm2>草本层1.8t/hm2。各层碳储量各占总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分别为:乔木层占61%、灌木层占5%、草本层占2%、枯枝落叶层占15%、半分解层占15%、土壤层占2%。其中,乔木层占比例最大,土壤层占比例最小。碳储

5、量分布为乔木层>枯枝落叶层>半分解层>灌木层>土壤层>草本层。【关键词】天然林;白桦;含碳率;生物量;碳储量;【篇名】小兴安岭白桦天然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研究【目录】小兴安岭白桦天然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研究摘要3-4Abstract4-51绪论8-121.1引言8-91.1.1研究背景81.1.2研究目的与意义8-91.2生物量研究综述91.3含碳率研究综述9-101.4碳储量研究综述10-122研究地区概况12-142.1自然条件122.1.1地理位置122.1.2地形地貌122.1.3气候条件122.1.4土壤特征122.2植被特征12-132.3调查样地概况13-143

6、研究内容与方法14-223.1研究内容14-153.2研究基本路线15-163.3研究方法16-223.3.1标准地设置与调查163.3.2解析木的选取与测定16-173.3.3生物量的测定17-183.3.4含碳率的测定与计算18-193.3.5单木生物量模型19-213.3.6各层生物量计算213.3.7碳密度以及碳储量计算213.3.8数据统计分析21-224结果与分析22-304.1天然白桦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分析22-244.1.1乔木层生物量22-234.1.2各层生物量分析23-244.2天然白桦林含碳率特征分析24-274.2.1天然白桦不同器官含碳率特征分析

7、24-274.2.2天然白桦林森林生态系统各层的含碳率特征分析274.3天然白桦林碳密度与碳储量分析27-284.4本章小结28-30结论30-32参考文献32-35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35-36致谢36-37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