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恩泽同志先进事迹

闵恩泽同志先进事迹

ID:12316167

大小:17.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7-16

闵恩泽同志先进事迹_第1页
闵恩泽同志先进事迹_第2页
闵恩泽同志先进事迹_第3页
闵恩泽同志先进事迹_第4页
闵恩泽同志先进事迹_第5页
资源描述:

《闵恩泽同志先进事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闵恩泽同志先进事迹闵恩泽同志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集团公司科技委委员、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是我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人、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和绿色化学的开拓者,为我国石油化工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他先后受到国家多次表彰,多次荣获重大荣誉称号。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获“在全国科学技术工作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先进工作者”称号;1989年和1995年被国务院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1983年、1989年先后两次被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授予杰出校友奖;1994年获中国石化科技奖;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首届科学技术奖;1997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优秀科技工作

2、者”称号;1998年获中日科学技术交流协会桥口隆吉奖;2008年1月8日,被国务院授予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闵恩泽,1924年2月8日生于四川成都,自幼受“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的家风熏陶,酷爱读书。1942年,他因高中会考成绩优异,被保送到重庆国立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1948年3月,到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攻读学位,1951年获博士学位后,进入美国芝加哥纳尔科化学公司,从事“燃煤锅炉中的结垢和腐蚀”和“氨水灌溉引起的管线结垢与防止”等问题的研究。  1948年前后的很长一个时期,中美关系处于严重的对立状态。但是,作为一个血性的中国男儿,一个出国时即准备学成归国的学子,闵恩

3、泽始终无法忘记魂牵梦绕的祖国。1951年,他已由副化学工程师提升为高级化学工程师,但是优裕的物质生活和工作条件,并没有夺走他热爱祖国、要为国效劳的赤子之心。尽管50年代初期,美国政府无理禁止在美的中国留学生回中国大陆,但他决心找机会返回祖国。他一方面在工作中努力钻研先进科学技术,收集各种技术资料,为参加新中国建设做准备;一方面为取得回国签证进行不懈的斗争。1955年10月,几经周折,闵恩泽夫妇终于绕道回到祖国的怀抱。回国后,他们服从组织分配,被分配到石油工业部北京石油炼制研究所筹建处。从此,闵恩泽开始了炼油催化剂的研究和开发工作,走上了一生孜孜以求的催化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之路。1955年

4、以前,国内几种常用的石油炼制催化剂全靠进口,由于催化剂是炼油工艺的核心,制造工艺严格保密。对于催化剂,过去闵恩泽只从教科书上见过,1956年初,他去中国科学院大连石油研究所(现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才第一次看到催化剂的实物。当时的任务是为建设石油炼制催化剂工厂提供设计数据。参加这项工作的科研人员,没有人经历过从实验室几十克催化剂到成吨催化剂的生产过程。“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于是大家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摸索前进。1956年,当时炼厂唯一的炼油催化装置就是炼厂气叠合生产汽油的叠合装置,所用的磷酸硅藻土催化剂全靠进口。自己不能生产催化剂,就不能实现石油自给的目标。闵恩泽没学过催化专业,从

5、头开始边学边干。国外催化剂制造技术严格封锁,他从国外技术发展的蛛丝马迹中寻找灵感。试验、失败、再试验……几年后,几种主要石油炼制催化剂陆续研制成功,投入了工业生产。其中,“混捏-浸渍法”制备磷酸硅藻土催化剂,强度高、耐水性比进口催化剂好,获国家科技成果发明奖。1962年,第一套磷酸硅藻土叠合催化剂制造装置建成投产。由苏联援建的兰州炼油厂1959年投产,这是我国第一座大型炼油厂。生产航空汽油的移动床催化裂化装置所用的小球硅酸铝催化剂由苏联进口,1963年苏联拒绝供应催化剂,同时又不能从美国等进口,形势十分紧迫,如不及时建成工厂生产,航空汽油将不能供应。虽然早在1960年就开始了研究,但到

6、1964年春工厂开工前夕,中试的干燥过程中仍然出现硅铝胶球的大量破裂。现实迫使闵恩泽与同事们去深入思索其原因,“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经过研究,他认识到湿胶球毛细管内水的表面张力是引起小球破碎的内因,而干燥条件是外因。所以寻找一个好的表面活性剂降低水的表面张力应比调整干燥条件对减少湿胶球破碎更起作用。经过努力,他们终于找到一种高效表面活性剂,使用后小球完整率达90%以上,超过进口催化剂小球完整率86%的水平。在小球催化剂工厂投产期间,闵恩泽还亲自到现场主持制定试生产方案和操作规程,食宿在现场,帮助解决试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在试运转过程中,小球硅酸铝催化剂的干燥仍带来困难,

7、为了保证小球不破碎,工厂的带式干燥器长60米,分为多段控制不同温度和湿度。第一次试运转时,发生了掉带事故。为了弄清事故发生的原因,他亲自与工人钻进高温的干燥箱查找分析,找到了原因。经过重新设计自动调带装置,使干燥箱投入正常运转。其间,还出现小球干燥不均、焙烧炉漏斗偏移、成型油柱冒泡等问题,但都被闵恩泽与同事们一一研究解决。经过3个多月的艰苦奋斗,1964年7月,小球硅酸铝催化剂终于试生产成功,保证了我国航空汽油的生产。而这期间,闵恩泽由于过度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