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豫皖大别山旅游资源比较研究

鄂豫皖大别山旅游资源比较研究

ID:12333401

大小:25.23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07-16

鄂豫皖大别山旅游资源比较研究_第1页
鄂豫皖大别山旅游资源比较研究_第2页
鄂豫皖大别山旅游资源比较研究_第3页
鄂豫皖大别山旅游资源比较研究_第4页
鄂豫皖大别山旅游资源比较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鄂豫皖大别山旅游资源比较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鄂豫皖大别山旅游资源比较研究1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旅游资源的相关研究,研究内容包括旅游资源的概念体系、类型划分、特征分析、评价研究、开发保护和价值评估等。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是区域旅游产业吸引力的构成要素。关于鄂豫皖各省旅游资源,国内做过不少研究,也得到了很多成果。李永文(1996)在对河南省的旅游资源特征、地域分异规律、区位条件和人文环境条件等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旅游资源开发对策。张立明(1997)在分析湖北省旅游资源的赋存存状况和特征基础上,提出了湖北旅游的分区方案。黄林成

2、(1999)对安徽省7个旅游区的旅游资源进行了综合比较,并根据各旅游区的旅游资源特征,讨论了各旅游区的客源市场和开发时序问题。晓梁(2004)对安徽旅游资源及其分布进行了总结。穆桂松(2005)对河南省地质旅游资源进行了综合区划。高言玲(2008)针对目前对河南省旅游资源研究不足的情况,从自然、人文、综合3个旅游资源大类中选取12种旅游资源,对河南省18个城市的旅游资源竞争力进行了综合比较研究。张洪等(2013)对安徽省16个地市旅游资源竞争力进行比较研究。相比而言,有关大别山旅游资源的研究就少了许多。自1993年吴海平建议

3、加快开发大别山山岳旅游资源以来,田至美(2006)以河南新县为视点,对大别山地区“红”、“绿”旅游资源进行了近域市场的区域对比,并提出了大别山区“红”、“绿”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向和策略。万青(2006)在回顾大别山地区红色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别山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提出开发大别山地区红色旅游资源的一些构想。万青(2006)对安徽(霍山县)生态旅游资源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要进一步加大对绿色生态资源的保护、要进一步做好各景区的统筹开发和管理工作、要加大在建景区的开发进度、要加大旅游商品的开发力度。陈丽军等(2

4、012)对黄冈市红色旅游资源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调查、分类与评价研究。李典友(2013)对安徽(六安)大别山国家地质公园自然和人文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调查研究。区域旅游资源综合评价和分析是进行旅游区划和规划的前提。国外旅游资源评价工作始于1970年,以定量评价为主;国内评价工作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因旅游资源开发的要求而迅速发展起来的,最初以定性描述为主。近年来,旅游地学界开始探索更科学的旅游资源评价方法,由定性描述逐渐转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目前对旅游资源的评价大致可分为3类,即体验性评价、技术性评价、综合性评价。但是国内的

5、研究往往限于旅游资源的评价过程,对评价结果缺乏细致、全面的分析。迄今为止,鲜见对区域内主要旅游资源的比较和评价的研究,而对一个跨省域的旅游资源进行全面梳理并进行多层次的比较和评价,特别是在旅游资源的空间分析方面研究几乎空白。综观以上文献可以看出,在关于旅游资源的研究上,大都局限在某一个省域或县域内,鲜有对大别山整个片区的研究,这对区域旅游合作与资源整合开发是十分不利的。参考文献:[1]李永文.河南旅游资源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开发对策研究.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1996,26(2):87-91.[2]张立明.湖北旅游资

6、源特征与分区.资探开发与市场[J],1997,13(3):130-132.[3]黄成林.安徽省旅游资源的区际比较研究(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1999,27(3):316-320.[4]穆桂松,万三敏.河南地质旅游资源区划与开发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J],2005,24(5):88-91.[5]高言铃,严艳.河南省旅游资源竞争力区际比较研究.江西农业学报[J],2008,20(6):144-147.[6]张洪,潘辉,张洁.安徽省旅游资源竞争力区际比较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

7、3,22(2):20-26.[7]田至美,邵航.简论大别山“红”、“绿”旅游资源组合开发策略—以河南新县为例[J].资源与产业,2006,8(1):62-65.[8]万青.大别山贫困山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及对策—以安徽省霍山县为例[J].安徽地质,2006,16(1):71-74[9]万青.关于开发大别山地区红色旅游资源的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6):505-509.[10]陈丽军,柯珍堂,汪季石.黄冈市红色旅游资源调查、评价与开发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23):5517-5520.[11]

8、李典友,李婷婷,李小刚等.安徽(六安)大别山国家地质公园生态旅游资源及开发利用[J].安徽农学通报,2013,19(6):150-155.[12]MelphonMayaka,JohnSAkama.Systemsapproachtotourismtrainingandeducation:th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