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教育学》教案第四章 学生

《新编教育学》教案第四章 学生

ID:12381015

大小:79.5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8-07-16

《新编教育学》教案第四章 学生_第1页
《新编教育学》教案第四章 学生_第2页
《新编教育学》教案第四章 学生_第3页
《新编教育学》教案第四章 学生_第4页
《新编教育学》教案第四章 学生_第5页
资源描述:

《《新编教育学》教案第四章 学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教育科学学院教案用纸第四章学生一、教学目标:1、了解学生的基本属性和历史上的学生观。2、阐述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与教育。3、根据学习过程和学习原则,分析自己学习过程的特点和绩效。二、学习重点、难点:1、历史上的学生观2、学生的心身发展规律和教育3、学习过程和学习原则(难点)三、学时数:3学时四、教学过程:一、学生的基本属性如何看待学生,集中反映了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论。中国历史上曾有“性善论”和“性恶论”,西方历史上也有类似的观点,这些都反映了过去人们对学生的基本看法。随着西方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出现与教育科学研究

2、水平的提高,到今天已形成了一些科学的学生观,概况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学生是能动活动的人    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与其他职业劳动中加工的对象不同,他不是处于承受加工的被动地位,而是积极参与教育活动的能动主体。这种能动性与教师的教育方式一致时,就能成倍地增强教育教学效果,否则,就会削弱教育力量。所以,教师不可能无条件地改变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那些曾把教育和环境影响的力量强调到无所不能的教育心理学观点(如华生),已被教育实践证明是不恰当的。教师无论采取什么内容和方法教育学生,必须切记: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是完成教育

3、教学活动的主人。如果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无论教师多么尽心,教育教学活动根本不能达到实质效果。    (二)学生是有发展潜能的人    20教育科学学院教案用纸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尤其中学阶段是人一生中心理快速成熟时期和生理发育的旺盛时期,所以这一阶段的学生身心各方面潜藏着极大的发展可能性;同时,学生身心在发展中出现的多种特征还处在变化之中,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学生身心发展的可能性和发展过程中的可塑性与学生先天的遗传素质和后天教育的交互影响有关。教育实践中,有些教育者从学生某一时段或情境的表现出发,过早地对学生未来发展做出预见或

4、定论,也是不正确的。    (三)学生是有发展需要的人    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要变成现实性还取决于学生发展的需要。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唤起学生的发展需要。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推动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动力是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客观要求所引发的需要与个体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运动,这一矛盾运动是个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反映。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社会环境首先向个体提出一系列要求,而个体为了与环境保持平衡,以满足发展的需要,必需努力完善和发展自己的素质。个体的发展反过来又影响到社会实践的水平,而更

5、高一级的社会实践又向人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生的发展需要就是在与社会实践的相互作用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但这并不是自然而然的过程,需要教师设计并采取能够满足学生自尊心理与成长需求的教育活动和方法去培养。    学生的发展需要是多方面的,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认知的和情感的,道德的和审美的等。教育正是基于学生发展需要的多面性,才确定了全面、和谐发展的目标。    (四)学生是完整的人    在教育理论中,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把学生发展分成几个方面的指标;在教育实践中,为了构建合理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体系,我们也把学生的身心素质分成几个方面

6、。但是,学生身心发展是一个统一体。这主要体现在:不同心理品质往往是同一心理过程在不同侧面的表现,不同心理过程之间又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所以,教师应树立“完整人”的学生意识,从整体发展出发,合理设置课程和方法,合理分配精力和时间,达到整体发展的目的。二、学生观学生观是指人们对学生的总体的基本看法,包括对学生的本质属性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正确认识学生的基本属性,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20教育科学学院教案用纸(一)历史上的几种学生观我国教育界影响较大的有以下几种:1、“性善”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7、出自《三字经》的这几句话几乎妇孺皆知、家喻户晓。这既道明了先天与实践的关系,又表明了一种教育观与学生观。孔子曾指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他主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他极为重视教育的作用,认为通过教育可以使人“改过迁善”。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明确提出了“性善论”,根据这一理论,他预言“人皆可以成尧舜”。这种教育观和学生观在我国流传甚广,影响较大,认为“孺子可教”,对学生要“与人为善”。这种教育观和学生观尽管不科学,但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肯定学生积极的一面,认为学生具有可塑造性,通过教育可以达到较完美的程度

8、,迄今仍具有积极的意义。2、“性恶”观我国战国时期的著名教育家荀况,坚决反对孟轲“性善论”的观点,认为“人之性恶,其善伪(人为)也。”即认为人与生俱来有“好利”、“好声色”、“嫉妒”等不良本性,因而人的本性生来是恶的。而人之所以为善是后天教育的结果,但就其本人来说,则必须具有“知仁义法正之质”与“能仁义法正之具”,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