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气候变化

古代中国气候变化

ID:12382469

大小:46.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7-16

古代中国气候变化_第1页
古代中国气候变化_第2页
古代中国气候变化_第3页
古代中国气候变化_第4页
古代中国气候变化_第5页
资源描述:

《古代中国气候变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我国著名的气候学家竺可桢运用考古学、物候学、方志学的方法,对我国近5000年来气候状况进行了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根据其研究成果,不少学者对我国古代的气候进行了分期。其中主要的观点有以下几种:(一)、陈代光先生的《中国历史地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认为,近5000年来中国先后经历了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四个温暖期包括1、仰韶文化到商代(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100年)。根据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距今5600年至6080年)和安阳殷墟遗址(距今3000年至4000年)所发现的獐、竹鼠、貉、水牛、象等喜暖动物遗骸,说明关中平原和华北平原处在气候温暖湿润时期。年平均气

2、温比今天高1℃――2℃,一月平均气温比今天高3℃--5℃。2、春秋战国至西汉末年(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初年)。从《诗经》到《史记·货殖列传》都明确记载此期亚热带作物分布北界比现在偏北。如黄河流域多梅、竹、江汉地区多桔、黄淮平原对漆、桑、麻。说明气候属温暖期。3、隋至北宋初年(600年至1000年)。黄河流域的博爱、户县周至等地普遍设立“施竹监”,专营竹子的生产和销售;关中平原有梅、桔种植;四川盆地出产荔枝。反映出此时的气候温暖潮湿。4、南宋中期至元代中期(1200年至1300年)。此时,黄河流域仍普遍设立“施竹监”这种机构。说明黄河流域普遍生长竹子,竹子在经济上占有重要地位,反证当时

3、气候仍温暖潮湿。作者认为,竺可桢根据降霜下雪,河开河冻,树木抽芽发叶,开花结果,候鸟的春来秋往等物候资料,对公元前1100年至公元1400年3000多年间的气候状况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确认这一时期气候的变化经历四个寒冷期:1、西周前期(公元前1100年至公元前850年)。周代以前,中国的气候经历了一个长达几百年的温暖期之后,至西周初期,进入了第一个短暂的气候寒冷期,约有一二百年。竺可桢认为,下王岗文化遗址第一层文化层(西周)中动物量显著减少,且无喜暖动物施本期气候转寒的力证。2、东汉、三国、南北朝时期(公元初至600年)。从公元前1世纪下半叶起,寒冷气候开始侵袭中国大地、反映本期气

4、候寒冷的材料有:渤海湾连年结冰,淮河封冻;黄河以北地区节令比今天迟十天至半月。3、两宋时期(1000年至1200年)。10――12世纪中国气候加剧转寒。在本期内太湖封冻,洞庭山上的柑桔全部冻死。素称“荔枝之乡”的福州,因遭严寒而绝收等,证明气候严寒。据竺可桢研究,至13世纪初我国的气候又有一段时间回暖。杭州在13世纪最初20几年内有几年无冰雪。但这一回暖期不长。4、明初至清末(1400至1900年)。竺可桢根据徐近之的研究统计,得知这500年期间,寒冷年份多。长江中下游湖泊及沿海亚热带地区霜雪频繁,太湖封冻16次,汉水结冰19次,淮河封冻14次,洞庭湖封冻9次。(二)、蓝勇在《中国历

5、史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中认为:1、仰韶温暖期直至夏商文明。作者认为,距今8000年至5000年的中国大陆与世界其他地区一样,都处于十分温暖湿润的时期,这给中国新石器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条件。苏秉琦先生曾经在《中国文明的起源》一书中曾提出中华文明起源的“满天星斗”说——各地都有文明发源的火花。文明的四个特征:文字、城市、金属器和大型礼仪性建筑。九州2、夏商文明是伴随着中国黄河流域温暖湿润的气候发展起来的。3、西周寒冷期(公元前1100年至950年,出现了我国5000年来第一个寒冷期)。4、从春秋战国到秦、西汉时期,是一个长达800年左右的温暖期。5、从东汉开始的中国历史

6、进入了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一个长达600多年的相对寒冷期。6、唐代在中国2000年的历史上属于温暖湿润的时期。唐代前期气候以暖冬为主,后期以寒冬为主,并且一直延续到了五代时期。7、五代北宋时期,一般认为中国气候总的来看还是处于一个比唐前期寒冷而比南宋温暖湿润的过渡时期。8、南宋开始,中国进入了长达800多年的寒冷期。(元代,明清小冰期)。以上两种观点中,最大的分歧在于对于宋代气候的看法。蓝勇先生用大量的事实说明了气候的变化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包括对农业经济的影响,游牧民族南下的影响和政治经济重心南移的必然性及后果。(三)、我们采信邹逸麟在《中国历史地理概述》中将仰韶温暖期后的三

7、四千年的时间分成了九个阶段:1、从公元前11世纪起至公元前8世纪中叶的西周时期,气温有所下降。相当于西周早期的河南淅川县下王岗文化遗址第一层中,都是些适应性较强、分布面很广的动物种类遗骸,未见喜暖动物的遗骸。在《吕氏春秋·古乐》、《孟子滕文公下》中都有周武王灭纣时“驱虎、豹、犀、象而远之”的记载,事实上人为是做不到的,这反映了周武王伐纣时是犀牛、野象成群退出黄河流域的关键时期。周孝王时有长江、汉水结冰的记载(《竹书纪年》)。此后在历史文献中黄河流域无任何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