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九 中外近代化的探索

专题九 中外近代化的探索

ID:1239564

大小:635.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7-11-09

专题九  中外近代化的探索_第1页
专题九  中外近代化的探索_第2页
专题九  中外近代化的探索_第3页
专题九  中外近代化的探索_第4页
专题九  中外近代化的探索_第5页
资源描述:

《专题九 中外近代化的探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专题九中外近代化的探索【专题解读】文明史观、全球史观和近(现)代化史观是新时期历史教学的三大核心史观,贯穿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是中国社会由古代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的过程;是中国向西方学习,由学习科学技术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入的过程;是中国迈向经济上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思想文化上科学化、先进化的过程。中国社会各阶层前赴后继展开挽救民族危亡的一系列重大斗争,体现了各阶层仁人志士心忧天下,为民族独立自强不息,不懈探索的伟大精神,其探索历程中的成败得失又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历史教训和启示。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必然选择,回顾历史,总

2、结经验教训,提高思想认识,可以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对中国近代化探索历史的考查,是近年来各省市中考的热点之一。资本主义酝酿、产生、确立、巩固和发展是世界近代史的主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民族解放运动、资产阶级改革、民族统一运动等方式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三次科技革命不仅创造巨大的生产力,使人类先后进入“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同时也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对世界历史的进程产生重大影响。大国崛起是近年来的重要热门话题,考察大国兴衰的历史,探究大国崛起的因素,吸取大国崛起的经验和智慧,近年来各省市中考频

3、繁涉及。【考点梳理】一、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艰难历程(一)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1)时间:19世纪60~90年代。(2)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护清朝统治。(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和练兵方法,建设现代化国防)(3)代表人物: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4)内容: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兴办新式学校、培养洋务人才、派遣留学生等;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新建近代海军等。企业类别企业名称创办时间创办者地位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1861年曾国藩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军事工业江南制造总局1865年李鸿章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军火工厂福州船政局

4、1866年左宗棠当时设备最齐全的船舶制造厂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1872年李鸿章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民用企业开平矿务局1878年李鸿章天津电报总局1880年李鸿章上海机器织布局1889年李鸿章湖北织布官局1890年张之洞汉阳铁厂1893年张之洞中国第一个近代化钢铁工业(5)性质:封建统治者失败的自救运动。(6)失败:①表现: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洋务运动破产。②失败原因: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只限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不触及腐朽的封建制度,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7)评价: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

5、,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二)资产阶级的救亡图存的探索1.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运动(1)背景:《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化,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兴起——“公车上书”:①经过:1895年4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②意义:“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3)发展:①维新派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开办学堂;②启蒙思想家严复译著《天演

6、论》,指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只有实行维新变法,才能“自强保种”,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4)高潮——戊戌变法(百日维新):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主要内容有:发展农工商业;训练新式陆海军;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同时规定,今后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5)失败——戊戌政变:①表现: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谭嗣同等人被捕牺牲。②原因: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性、顽固派势力强大、光绪帝有名无实、袁世凯出卖维新派等。③教训:资产阶级君主立宪的道路在中国走不通。(6)历史意义: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7、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2.革命派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革命组织的成立兴中会: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标志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中国同盟会:①成立时间、地点和参与革命团体:1905年;东京;兴中会、华兴会和光复会。②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孙中山在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将其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③性质:中国第一个全国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