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知识问答题目

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知识问答题目

ID:12449946

大小:100.00 KB

页数:30页

时间:2018-07-17

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知识问答题目_第1页
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知识问答题目_第2页
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知识问答题目_第3页
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知识问答题目_第4页
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知识问答题目_第5页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知识问答题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知识问答题目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知识问答题目(1号)1、请你在黑板上写出(主持人:这个字)“臼”字的正确读音和正确笔顺。(撇竖横横折横横)2、新课标规定高年级段学生的默读速度应达到一分钟(300)字3、请背诵古诗《长歌行》。这首是汉乐府的诗,请问乐府指的是什么?(乐府最初始于秦代,到汉时沿用了秦时的名称。公元前112年,汉王朝在汉武帝时正式设立乐府,其任务是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焝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4、分析题“有一千个读者,

2、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说明了语文教育的什么特点?(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如何适应这一特点组织教学?(“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描述了阅读中的一种现实,即对同一文本的阅读,读者的阅读结果各不相同。从阅读结果的角度讲,这一句话非常正确。因为读者的内因和外因各不相同,所以不同的读者得到的阅读结果必须不相。但是不要把它当成了一种放之于阅读的任何阶段都正确的绝对真理) 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知识问答题目(2号)1、请写出“爽”字的正确读音和正确笔顺。(shuǎng)(横撇点撇点撇点撇点撇捺)2、( 人文性 )和(工具性 )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3、填空题:把下面的

3、诗句补充完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分析题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指出:“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请你谈谈对这一提法的理解和看法。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知识问答题目(3号)1、请在黑板上默写出十六个整体认读音节。(zhi、chi、shi、ri、zi、ci、si、yi、wu、yu、ye、yue、yuan、yin、yun、ying。)2、请你说出五岳分别是哪五座山?(东岳泰山位于山东,西岳华山位于陕西,南岳衡山位于湖南,北岳恒山位于山西,中岳嵩山位于河南。)3、请说出含有数字的四字成语至少10个.(龙腾虎跃狐假虎威鼠

4、目寸光鸡犬不宁画蛇添足守株待兔猪狗不如闻鸡起舞狼心狗肺蛇鼠一窝)4、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请你谈谈对这基本性质的理解,以及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体现这一性质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这两个舶来品都不是汉语文的内在属性,都是外在于汉语文的属性,外在于汉语文的属性当然不能“统一”在汉语文之内。人为地硬让它们统一是违反最起码的逻辑规律的。所以,“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个想当然的假命题,从根本上是说不通的。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也证明了它们是离汉语文很远的东西。比如谁说话、写文章想到了什么“工具性”?谁又想到了要表达什么“人文性”?说话、写文章,首先想到的是用什么

5、样的“言”来表达自己的心中之“意”——心意、情意、意见、意思、意图、意志、意愿、意念、意趣等等。这也就无怪乎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面对着这“两性统一”产生那么多的困惑和迷茫了。据说连“新课标”研制组组长巢宗祺教授也承认:“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不是三言两语能够概括清楚的。”①连巢教授都说不清楚,就因为它们是生硬移植来的“洋玩意”,不“服”我们汉语文的“水土”!这样不“能够概括清楚的”概念竟然出现在课程标准这样的法规性文件上,不是很尴尬、很悲哀的事情吗?难道我们的汉语文就没有自己的一套语言学、文章学、文艺学的“话语”系统吗?难道我们的汉语文真的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剪不断,理还

6、乱”的语文吗?) 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知识问答题目(4号)1、《论语》的作者是谁?它主要记载的内容是什么?(《论语》,汉代又称《论》,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孔门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的一部主要记载孔子言行的书。它也记载了部分孔子门徒的言行以及当时人们对孔子的议论。)2、诺贝尔奖的创始人诺贝尔出生在斯德哥尔摩,请问他是哪国人?(瑞典)3、文革中,被称为“四人帮”的反革命集团的四个成员是谁?(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毛远新等)4、论述:怎样理解和在教学中实践“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众所周知,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无论何时,语文都是在生活中产生和发展的,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的。一个人的语文学习

7、不是从进入学校那天开始的,也不是离开学校就结束,而是随时随地都有语文的学习。“语文譬花果,社会乃其根。土沃椒兰茂,源开江海深。”当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时,语文课就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学生就会有兴趣,有动力。与其大道理、小道理苦口婆心的教育他们珍惜粮食,不如让他们自己到田里去体会一下劳动的艰辛,真真懂得“锄禾日当午,汗滴和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其实我们知道,任何能力都是学习主体“悟”后“练”出来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