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虫的流行与防治

丝虫的流行与防治

ID:12457157

大小:102.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17

丝虫的流行与防治_第1页
丝虫的流行与防治_第2页
丝虫的流行与防治_第3页
丝虫的流行与防治_第4页
丝虫的流行与防治_第5页
资源描述:

《丝虫的流行与防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通过《人体寄生虫》课程的学习——谈谈如何防治寄生虫病的流行院系:护理学院班级:11届护本(3)班教授:汤冬生学生:章琦学号:11611167成绩:丝虫的流行与防治【摘要】:丝虫是一类虫体细长的寄生性线虫,由吸血节肢动物传播,因其形态如丝线而得名。我国仅有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班氏丝虫与马来丝虫成虫的内外形态及结构相似,微丝蚴的形态不同易于鉴别。丝虫病是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流行较为广泛,丝虫病的流行与丝虫的生活史有关。微丝蚴的的生存时间长,传播方式是通过蚊虫叮咬使人体感染。与此同时较为适宜的气候、湿度和温度条件有利于蚊虫生存,人们的生活质量以及居住环境等因素也与丝虫的流行有

2、密切的关系。为了对丝虫病进行有效地防治必须结合各种因素进行预防和治疗。并通过学习《人体寄生虫学》的认识和了解,谈论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关键词:丝虫病;流行;防治一、丝虫的流行1、生物因素:寄生于人体的丝虫有8种.我国只有班氏吴策线虫(Wuchcreriabancrofti,简称斑氏丝虫)和马来布鲁线虫(Brugiamalayi,简称马来丝虫)两种病原体流行。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从非洲一些国家等地归国的劳务人员中有发现感染罗阿丝虫、盘尾丝虫及常现丝虫的病例。斑氏丝虫和马来丝虫两种丝虫成虫的内外形态及结构相似,呈细长丝状,乳白色而表面光滑。雌雄异体,雌虫大雄虫小。

3、班氏丝虫比马来丝虫大,班氏微丝蚴体态柔和、弯曲较大;头间隙(宽︰长)是1︰1;体核为圆形或椭圆形,各核大小均匀分开,排列整齐,清晰可数;无尾核,其后1∕3尖细。马来微丝幼体态硬直,大弯上有小弯;头间隙1︰2;体核椭圆形,大小不等,排列密集,常有重叠,不易分清;有前后排列两个尾核,其处角皮大略。斑氏丝虫和马来丝虫的生活史基本相似,以蚊为传播媒介,人为终宿主。蚊刺吸人血时,将微丝蚴吸入蚊胃,发育为感染期幼虫。当蚊再次刺吸人血时,口器内的感染期幼虫侵入人体,进入附近的淋巴管,再移行至大淋巴管或淋巴结内,最后发育为成虫。雌雄虫交配后其虫卵发育成微丝蚴,随淋巴液经胸导管至血循环,

4、白天滞留于肺等器官的毛细血管内,夜间8时至翌晨4时出现于周围血液中。这种夜现周期性的形成是寄生虫与宿主关系长期适应的结果,但其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迷走神经系统兴奋、宿主肺动静脉血氧含量张力差变化、微丝蚴的生物节律以及宿主生活睡眠习惯等有关。斑氏丝虫成虫除在浅表部淋巴系统寄生外,更多寄生于四肢、腹腔、腹膜后及精索等深部淋巴系统,马来丝虫成虫以四肢浅表淋巴系统寄生为主,尤以下肢为多见。成虫寿命为10~15年,微丝蚴的寿命为3~24个月。丝虫病的发生与发展取决于宿主的免疫反应、感染丝虫的类别、数量和频度、虫体发育和寄居部位等因素。其发病机制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虫体的代谢崩解产

5、物、幼虫的蜕皮液、成虫子宫分泌物等都具有抗原性,可引起局部和全身性变态反应,导致周期性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成虫在淋巴管内可引起内皮细胞反应性增生、管壁水肿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等反应,至晚期纤维组织增生,管壁显著增厚,管腔狭窄,淋巴系统回流障碍,甚至阻塞,是阻塞性淋巴管炎、象皮肿的主要原因。2、自然因素:丝虫病流行的影响因素与气温、湿度和雨量以及地理环境关系密切。安徽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春夏以偏南风向为主、秋冬以偏北风向为主,全年四季分明。年降水量920mm,雨水多分布于春、夏、秋三季,5~9月份雨量更为充沛,时月平均湿度在70%~80%以上,此期也是洪涝灾害多发时期。年平

6、均气温14.5℃,日平均气温达到16℃以上时间超过6个月。如气温低于10℃或高于35℃,两种丝虫微丝蚴在蚊体内停止发育,而蚊体内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5℃-30℃,相对湿度为70—90%。此病的主要感染季节多是5—10月,这个时期也是转播丝虫病的高峰期。我国处于中温带,气候适宜蚊虫的生存。1、社会因素:丝虫病依靠蚊媒进行传播而班氏丝虫病流行于非洲的利比里亚、加蓬、及苏丹39个国家和地区;美洲的巴西、海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等8个国家;东地中海地区的埃及、阿曼等;东南亚地区的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和泰国等8个国家;西太平洋地区的我国、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和越南16个国家和地区

7、。而马来丝虫病流行于东南亚地区的孟加拉、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斯里兰卡和泰国及西太平洋地区的我国、韩国、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和越南。这些地区的气候和湿度都有利于文媒的存在。大部分地区医疗和卫生设施不是非常完善人们易受到蚊虫的侵袭。在从事农业生产的时候,以及日常生活中不注意对蚊虫进行防护,丧失警惕意识有利于蚊媒把疾病传播入人体。二、丝虫的防治1、生物因素:血中带有微丝蚴的病人和无症状带虫者是两种丝虫病的传染源,所以要治疗病人和带虫者。(1)乙胺嗪(海群生,益群生,DEC)其对微丝幼和成虫均有杀灭作用。DEC对马来丝虫病疗效比斑氏丝虫病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