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名词术语和基本知识

瓷器名词术语和基本知识

ID:12461121

大小:63.50 KB

页数:27页

时间:2018-07-17

瓷器名词术语和基本知识_第1页
瓷器名词术语和基本知识_第2页
瓷器名词术语和基本知识_第3页
瓷器名词术语和基本知识_第4页
瓷器名词术语和基本知识_第5页
资源描述:

《瓷器名词术语和基本知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瓷器名词术语和基本知识一原料类高岭土——制造瓷器的主要原料之一。颜色白中微带灰色或黄色,因最初在江西浮梁(今景德镇)东乡高岭村发现,故名。“高岭”一词最早见于清康熙二十一年《浮梁县志》记载,国标上音译Gaolin,成为国际性专用名词。麻仓土——元、明景德镇制瓷原料,是产于景德镇附近的麻仓山的一种高岭土,故名。瓷石——制造瓷器的主要原料之一。是含石英、绢云母为主体的岩状矿物。颜色白中微带黄色、绿色、灰色或浅红色,我国很早就用来制造瓷器。不(音敦)子——制瓷原料经过加工,制成砖状泥块,称为“不子”或“白不”,中外陶瓷文献上普遍采用这个名词。釉浆—

2、—即釉料,施于瓷坯的表面。据文献记载,景德镇制瓷用的釉浆由釉果和釉灰配制而成,主要由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钙、氧化钾、氧化钠等组成。釉灰是用石灰石、凤尾草烧炼而成。钴土矿——青花瓷器的呈色原料,种类颇多,古代大体分为两种:一种含锰量高含铁量低,为国产钴土矿;一种含锰量低含铁量高,为西亚地区产钴土矿。苏泥麻青——又称“苏麻离青”、“苏泥勃青”,是一种从波斯进口的青花色料,元末明初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大多使用这种青料。其特点是发色凝重浓艳,并有黑色似铁锈斑点,经化验,料中含锰量低含铁量高,与国产青料显然不同。平等青——又称“陂塘青”,明代成化到嘉靖中期

3、景德镇青花瓷器使用的主要色料。产于今江西乐平,呈色淡雅。回青——是一种进口的青花色料,明代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时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大多使用这种青料。其特点是发色蓝中泛紫,与苏麻离青、平等青色调不同。石子青——又称“石青”,明代中期晾德镇民窑青花瓷器上使用的一种色料。产于今江西上高,发色浓中带灰。珠明料——产于云南,由钴土矿煅烧而成的青花色料。清代景德镇青花瓷器所用的主要青料,发色鲜明青翠。二工艺类拉坯——把坯泥置于辘轳(即轮上),借辘轳旋转之力,用双手把坯泥拉成所需的形状,这是我国陶瓷器生产的传统方法,这一工艺过程称为拉坯。盘、碗等圆器都用拉

4、坯方法成型。利坯——拉成的坯半干时,置于辘轳上,用刀修整,使器表光洁,厚薄均匀,这道工序称为利坯。挖足——圆器拉坯时器底留下一个3寸长的泥靶(柄),然后挖成器的底足,这道工序称为挖足。泥条盘筑——陶器成型的一种原始方法。制作时先把泥料搓成长条,然后按器型的要求从下向上盘筑成型,再用手或简单的工具将里外修饰抹平,使之成器。用这种方法制成的陶器,内壁往往留有泥条盘筑的痕迹。轮制——用轮车制作陶瓷器的方法,主要构件是一个木制圆轮,轮下有立轴,立轴下端埋于土内,上有枢纽,便于圆轮旋转。操作时,拨动圆轮使之平稳地施转,利用轮车旋转力,用双手将坯泥拉成所

5、需的形状。轮制法始于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晚期,制作的器物器形规整,厚薄一致。仰烧——瓷器烧成的一种方法。匣钵内放置垫饼或耐高温的细砂,器物正装焙烧,称为仰烧。叠烧——瓷器装烧的一种方法。即将多件器坯叠在一起装烧,器物间隔以垫烧物。可分为:(1)支钉叠烧,古代多用此法。(2)支圈叠烧,如定窑。(3)重合叠烧或刮釉叠烧,即在器物内心(以盘碗为多)刮去一圈釉,然后将叠烧器物底足(无釉)放置其上,一般10件左右逐层重叠,金代产品盛行此法。它的优点是产量高,成本低;缺点是器物内量一圈无釉。覆烧——瓷器装烧的一种方法。即将瓷器覆过来装在有支圈或筒形梯状支

6、具匣钵内焙烧,始于北宋定窑,景德镇及东南地区青白瓷窑系也多用此法。优点是产量高,变形小;缺点是器物口沿无釉,使用不方便。素烧——指需二次烧成的陶瓷器,即先入窑以低温(750~950℃左右)将器坯烧一次,称素烧,然后,施釉再次入窑烧成。可增加坯体强度,提高正品率。涩圈——瓷坯叠烧前,将器物内心刮去一圈釉,无釉处即称“涩圈”,流行于金代和元代。浸釉——又称“蘸釉”,是我国传统的施釉方法之一。浸釉时手拿器坯底部浸入釉缸内,使其表层挂釉,然后取出,浸釉质量的好坏与器坯浸入时间长短与操作得当与否有直接关系。吹釉——是我国传统的施釉方法之一。用竹筒蒙上细

7、纱,蘸釉后用口吹,吹釉的遍数视器物大小而定,多至17~18遍,少则3~4遍。其优点使器物内外着釉均匀一致,凡大型器物、薄胎及色釉制品等多采用此法。明代景德镇首创。浇釉——大型器物的一种上釉工艺,是我国传统的施釉方法之一。操作时两手各执一碗或勺,舀取釉浆,向坯体上交相泼浇。荡釉——我国传统的施釉方法之一。操作时把釉浆倒入器坯内部,然后晃荡,使上下左右均匀上釉,多余的釉浆倒出即成,这种方法适合于瓶、壶等琢器。三烧成类垫饼——一种垫烧工具。多用粗耐火粘土或高岭土制作,因其状似饼,故名。使用时,器坯底足置于扩建饼之上,可防止器物与匣钵粘结。支钉——一

8、种支烧工具。古代常用的支钉,形状有圆环形、圆饼形、三叉形、四叉形、直简形等多种,上面都有齿状凸起,其数不等。用支钉支烧的器物,烧成后底部留有支钉痕迹。宋代汝窑、官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