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曾国藩家书》中家庭教育的思想及现代意义

浅析《曾国藩家书》中家庭教育的思想及现代意义

ID:12480767

大小:384.00 KB

页数:262页

时间:2018-07-17

浅析《曾国藩家书》中家庭教育的思想及现代意义_第1页
浅析《曾国藩家书》中家庭教育的思想及现代意义_第2页
浅析《曾国藩家书》中家庭教育的思想及现代意义_第3页
浅析《曾国藩家书》中家庭教育的思想及现代意义_第4页
浅析《曾国藩家书》中家庭教育的思想及现代意义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析《曾国藩家书》中家庭教育的思想及现代意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浅析《曾国藩家书》中家庭教育的思想及现代意义1、相关定义1.1、和同概念和同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极为重要的一对范畴。我国最早探讨和同辩证关系的是西周末周太史史伯,根据《国语郑语》记载:”(史伯)今王弃高明昭显而好谗暗昧,恶角犀丰盈而近顽童穷固,去和而取同,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剸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于是乎先王聘后于异姓,求财于有方,择臣取谏工,而讲以多物,务和同也。声无一听,物无一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王将弃是类也,而与剸同,天夺之明,欲无弊,得乎?“[30]对于这段话,许多研究者

2、通常只看到史伯提出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反对”以同剸同”,主张以他平他的思想,并认识到其中蕴涵的一与多的辩证关系,却往往忽略了副一个较重要的思想,即史伯主张的”务和同”,而反对”王将弃是类也,而与剸同”的思想,”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以后的文字往往被漠视,实际上这是大成问题的,不利于我们正确理解和同的概念含义,也正是历来许多研究者未能正确理解史伯和同说的关键所在。从史伯对和同与剸同的论述来看,和与同的关系不仅仅是对立,而且还有另外一层关系,即和亦是同的一种。这些可以从《尚书》、《周易》、《国语》等先秦典籍中得到印证。在这些典籍中

3、,同的涵义用法是极其广泛的。广义而言,同的概念包含和同与剸同,如《尚书康诰》”今惟民不静,未戾厥心,迪屡未同”[68],《礼记月令》有”天地和同”[69],《国语周语》有”财用不乏,民用和同”[70]等,这里的同均指和同,指的是异质的多的协调与统一;在狭义上则仅仅指剸同,即所谓之”同声相应,同气相求”[70],指的是同质的多的简单的重复,无判别的同一。这表明在先秦典籍中,和与同的对立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换句话说,同仅仅用作和的对立面时,同的意思才是剸同,而在其他地方则无这种用法。这一用法在汉语中称之为词义的扩张。明了这一点,对于我们进一步探讨和同

4、概念有很大帮助。1.2、戒律的定义戒,是发自内心的遵守规律;律,则含有他律规范之意。戒律不仅被奉为三藏之一,更是三学之首。佛陀一切经教,皆不出戒、定、慧三学,戒有防非止恶的功用,为修持之首要,依戒生定,依定发慧,慧可破惑证真,以此成佛。《菩萨璎络本业经》说:”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受戒如同学生遵守校规,人民遵守法律一样,不同的是校规、法律是来自外力的约束,属于他律;而佛教的戒法,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要求,属于自律。律是梵文vinaya的意译,音译为毗那耶、毗尼等,转意为调伏、善治、化度、灭诤等,是为出家僧人制定的禁戒,能制

5、伏诸恶。所以,律中有许多关于衣食住的规定,非常细致。通过这些具体规范,帮助人们减少对物欲的贪著。常人的生活,是充满贪著的生活。因为有贪心,就会不断产生需求,进而试图占有。戒律,就是通过远离而减少贪著。从这个意义上说,戒律永远不会过时。因为常①道坚《中国佛教与社会探讨》,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第8页4人都有这些弱点,要改变这些有始以来的不良习惯,就离不开持戒的前提。全面了解戒律的普遍性和局限性,根据佛陀制戒的根本精神及开遮持犯的原理,才能更好地继承戒律,弘扬戒律,使之在现实僧团发挥更大的作用。虽然戒律有特定的时代背景,戒律的制定离不开特定的文

6、化背景、法律法规和当时的习俗、观念,一部分戒律是和特定习俗发生冲突后才制定的。但也有其普遍性,戒律的普遍性在于它是针对人性的普遍弱点,这种弱点存在于任何时代、任何地区。《佛遗教经》说:”若人能持净戒,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戒为实践佛道的基础,一切善根功德是由持戒而生。戒如良师,指引佛教徒修行的方向;戒如轨道,规范佛教徒的身心行止;戒如明灯,照亮佛教徒的前途光明;戒如宝剑,消除佛教徒的贪心欲念;戒如璎络,庄严佛教徒的道德人格;戒如船筏,度脱佛教徒到达涅槃的彼岸。受戒后纵使犯戒,因为有惭愧心,懂得忏悔,罪过较小,仍有得度的机会;不受

7、戒的人犯了戒,不知忏悔,罪过加重。因此,宁可受戒而犯戒悔过,不能不受戒而犯戒,因为受戒才能有得度的机会。佛教的戒律有很多,但是不离五戒的基本原则,一切戒都是从五戒中分支出来,北凉昙无譏译《菩萨地持经》卷4将一切戒律分为三大类,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和摄众生戒。摄律仪戒是佛教分层管理的基本行为准则,指佛教教团七众(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所受的戒。摄律仪戒以消极的约束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主要强调不许做什么,以自利为主。摄善法戒强调佛教徒的个人、家庭、社会等义务,并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远大理想,勤修一切善法,如四宏誓愿、六度

8、十善等。摄善法戒要求佛弟子积极面对现实,为营造众生的福祉作最大的努力,以利他为主。摄众生戒即饶益有情戒,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