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如何批量删除word中换行符

教你如何批量删除word中换行符

ID:12524069

大小:27.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7-17

教你如何批量删除word中换行符_第1页
教你如何批量删除word中换行符_第2页
教你如何批量删除word中换行符_第3页
资源描述:

《教你如何批量删除word中换行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当我们从网页上复制一些文章到Word中时,往往会带有好多垂直向下或是向下再左转的箭头的符号,如图其中我们把垂直向下的箭头称为软回车的换行符(在MicrosoftWord中同时按住shift+enter可以得到软回车)对应的,我们把向下再左转的箭头称为硬回车的换行符,(在MicrosoftWord中按住enter可以得到硬回车)这些软硬回车给我们文档的排版造成了很多麻烦,怎样删除他们呢?一种方法是一个一个的手动删除,当然,少数几个还好说,数量一多,实在太麻烦了,对此我们可以采取批量删除的方法。这里我们用MicrosoftW

2、ord中的替换功能,在word2010的开始选项卡中,点击位于最右侧的“替换”(2007类似,2003及以前版本点击菜单栏中的“编辑”→“替换”)如果要替换软回车(垂直向下的箭头),在“查找内容”里面输入^l,如果是替换硬回车(向下再左转的箭头),在“查找内容”里面输入^p,“替换为”里面不输入任何字符,然后点击“全部替换”,就可以删除整个文档里面的软回车或硬回车了。其实,Word替换对话框还有不少其他功能的中间插入一段与主题无关文字{Win7系统在桌面新建文件夹重命名为Lucky7.{ED7BA470-8E54-465

3、E-825C-99712043E01C}然后打开会发现什么呢?????}附:百度知道:硬回车与软回车的区别软硬回车硬回车就是普通我们按回车产生的,它在换行的同时也起着段落分隔的作用。软回车是用Shift+Enter产生的,它换行,但是并不换段,即前后两段文字在Word中属于同一“段”。在应用格式时你会体会到这一点。切换编辑——替换,点击高级,在“查找内容”点入“特殊字符”中的手动换行符,再在“替换为”中点入“特殊字符”中的段落标记,最后点击全部替换。键盘上只有一种回车键Enter,但却有两种不同性质的换行标记,不能不说是

4、一个奇迹。我们常用的回车是硬回车,就是在word中敲击Enter键产生的那个弯曲的小箭头,占两个字节。这种回车可以有效地把段落标记出来分清楚。在两个硬回车之间的文字自成一个段落,可以对它单独设置段落标记而不用担心其他段落受到影响。这也是我们习惯用硬回车的原因:排版方便。但是硬回车也给我们带来了麻烦。你如果是网页设计者,或者是论坛游侠,一定有这样的经历:当你打算换行时,换出的行却实在不能恭维,行间距太大了!其实这和硬回车的原理是一样的,只不过在word等文本编辑器中没有显示出它的“本来面目”。不过这样的排版的确造成了不小的

5、困难,这时我们就得请出硬回车的兄弟:软回车。软回车只占一个字节,在word中是一个向下的箭头。如果你从很复杂的网页中向word中复制过文字的话,对它一定不会陌生。但是想在word中直接输入软回车可不是那么容易的。因为软回车不是真正的段落标记,它只是另起了一行,不是分段。所以它不是很利于文字排版,因为它无法作为单独的一段被赋予特殊的格式。但是尽管如此,它在网页设计中还是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的。软回车能使前后两行的行间距大幅度缩小,因为它不是段落标记,要和法定的段落标记——硬回车区别出来。硬回车的html代码是p..p,段落的

6、内容就夹在里面,而软回车的代码很精悍:br。因此在网页中想用到软回车,只需切换到代码页面,键入软回车的代码即可。下面我讲一下不同编辑器文字互相拷贝时回车的转化情况。地球人都知道的,网页的文字如果复制到word中,则硬回车变为弯曲的箭头,软回车变为向下的箭头。结果造成习惯用word编辑文本的朋友很不习惯很不舒服的情况。word中的文本复制到网页中也是同样的道理。可以说word和网页比较兼容的,要不怎么会有“保存为web页”这种选项呢?记事本也是大家摸的比较多的编辑器。但是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外加记事本的种种弊端,许多人都将其

7、打入冷宫。对此我只能表示遗憾,因为记事本本身的功能不丰富就是别的编辑器所取代不了的优点。大家再次将网页的文字复制时,不妨粘贴到记事本里试试。哈哈,不管网页设计者用的是什么回车,现在都变成一种回车了!怎么,你不信?那就看看吧:软回车变成了普通的回车,硬回车变成了两个普通的回车。你再从记事本里复制文字到word,记事本里的回车无一例外全都变成了硬回车!你再再从记事本里复制文字到网页编辑器,所有回车就都变成软回车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