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西外环高架桥施工实习

济南西外环高架桥施工实习

ID:12525516

大小:12.58 MB

页数:3页

时间:2018-07-17

济南西外环高架桥施工实习_第1页
济南西外环高架桥施工实习_第2页
济南西外环高架桥施工实习_第3页
资源描述:

《济南西外环高架桥施工实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时间:2013年4月25日地点:济南市西外环施工中的高架桥今天是我们实习第四天,也是最后一天,这次的任务是正在施工的预应力连续箱型梁。为了保证我们的安全,老师给我们每人都配备了安全帽,带上帽子的瞬间就感觉自己仿成了是一名土木行业的工作者,心里说不出来的激动!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济南西外环的高架桥。能够实地看一下现场施工,才能够真正体会到土木人的精神......此次实习的总结如下:1、整体介绍此预应力连续箱梁是一箱三室的形式,中间设有人洞,并采用满堂支架施工的方法。梁身配有横纵双向预应力筋,后张法施工。2、预应力连续箱型梁优点简支箱形截面梁以其优良的力

2、学特性-具有较大的刚度和强大的抗扭性能和结构简单,受力明确、节省材料、架设安装方便,跨越能力较大、桥下视觉效果好等优点。3、钢筋绑扎与布设爬到大桥顶部,我瞬间惊呆了。没想到竟然有这么密集的钢筋,书本中说的箍筋200mm的间距到了现场竟是如此壮观,密密麻麻的钢筋网让人震撼。钢筋太多、太密,一眼看上去分不清受力筋,架立钢筋,箍筋等,当然,仔细观察还是能够看出来的。旁边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些钢筋都是工人先用钢丝绑扎起来,然后再焊接在一起,非常的辛苦,一种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老师给我讲到,这是一箱三室的箱型梁,钢筋绑扎已经完成。钢筋绑扎有以下规定:(一)钢筋绑扎一般采

3、用20~22号铁丝,在允许误差范围绑扎牢固。(二)钢筋绑扎接头应符合下列要求:1.接头不宜位于构件最大弯矩处;搭接长度的末端距钢筋弯折处的距离,不得小于钢筋直径的10倍。2.在受拉区域内,光圆钢筋接头的末端应做弯钩,变形钢筋可不做弯钩。3.在受压区域内,直径不大于12mm的光圆钢筋接头的末端,以及轴心受压构件中任意直径接头的钢筋的末端,可不做弯钩,但搭接长度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35倍。4.钢筋搭接处,应在中心和两端用铁丝扎牢。5.受拉钢筋接头的长度,应符合规定;受压钢筋接头的长度,应取受拉钢筋接头长度的0.7倍。6.各受力钢筋之间的绑扎接头位置应相互错开。从任一

4、接头中心至搭接长度L1的1.3倍的区段范围内,有绑扎接头的受力钢筋截面面积占受力钢筋总截面面积的百分率,应符合下列规定:受拉区不得超过25%;受压区不得超过50%。7.对于采用绑扎骨架的现浇柱,在柱及柱与基础交接处,当采用搭接接头时,其接头面积的允许百分率,经设计单位同意,可适当放宽。根据工程经验,柱每边钢筋为2~4根时,在一个水平面上接头;每边5~8根时,在两个水平面上接头;每边9~12根时,在三个水平面上接头。(三)预应力筋(横纵双向)后张法,指的是先浇筑水泥混凝土,待达到设计强度的75%以上后再张拉预应力钢材以形成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施工方法。锚具:混凝土

5、上所用的永久性锚固装置。锚具可分为两类:(a)张拉端锚具:安装在预应力筋端部且可以张锚具也称之为预应力锚具,所谓锚具,是在后张法结构或构件中,为保持预应力筋的拉力并将其传递到混拉的锚具;(b)固定端锚具:安装在预应力筋端部,通常埋入混凝土中且不用以张拉的锚具。这是钢绞线,可以作为预应力筋。钢绞线7丝为1束,22束合成预应力钢筋。从这张图中,我们可以看到预应力筋的整体走向,还有头部的锚具。浇筑时,采用分层、分区域浇筑的方法。这幅图片是还没有安装预应力筋的波纹管(塑料)。施工中,为了后续施工的简单,都是在浇灌混凝土之前就把预应力筋先穿进去。老师首先讲到钢绞线的使用

6、。钢绞线预应力张拉施工设计控制张拉力,是指预应力张拉完成后钢绞线在锚夹具前的拉力。因此,在钢绞线预应力张拉理论伸长量计算时,应以钢绞线两头锚固点之间的距离作为钢绞线的计算长度,但在预应力张拉时钢绞线的控制张拉力是在千斤顶工具锚处控制的,故为控制和计算方便,一般以钢绞线两头锚固点之间的距离,再加上钢绞线在张拉千斤顶中的工作长度,作为钢绞线预应力张拉理论伸长量的计算长度。在钢绞线预应力张拉时,钢绞线的外露部分,大部分被锚具和千斤顶所包裹,钢绞线的张拉伸长量无法在钢绞线上直接测量,故只能用测量张拉千斤顶的活塞行程,计算钢绞线的张拉伸长值,但同时还应减掉钢绞线张拉全过

7、程的锚塞回缩量。钢绞线的承载能力应为总牵引力的4-6倍。如下图所示,我们发现箱梁顶板布置横向预应力筋,老师讲这些预应力筋主要布置在支点负弯矩区域,目的是通过施加预压应力,减小墩顶负弯矩区域的混凝土拉应力,防止混凝土拉断、开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