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乡发展用地模式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城乡发展用地模式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ID:12541294

大小:142.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07-17

中国城乡发展用地模式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_第1页
中国城乡发展用地模式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_第2页
中国城乡发展用地模式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_第3页
中国城乡发展用地模式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_第4页
中国城乡发展用地模式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城乡发展用地模式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城乡发展用地模式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71>.3中国城乡发展用地模式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1223朱莉芬黄季焜内容提要:本文将中国城乡发展规模按用地特征分为乡村、小城镇和城市三种模式,分析了1989~2000年中国不同地区城乡发展用地扩张的特征。研究表明,乡村模式用地在建设用地总量中约占70%,但城镇模式用地扩张速度快于乡村模式,而且在不同区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经济增长促进了各地区城市模式用地比例的提高和乡村模式用地比例的减少;随时间变化的因素在不同地区对不同模式的影响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别。由于城市人均占用土地面积明显低于乡村人均占用土地面积,经济发展导致的

2、城市模式用地扩张或乡村模式用地缩减对保护耕地还能起到正面作用,因此,不必太担心城镇化进程中的耕地流失。关键词:城镇化用地模式区域差异影响因素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镇化模式问题越来越成为政府部门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邓卫,2000)。各界关于中国特色的城镇化模式问题的争论颇多,其中,发展大城市还是发展小城镇是两种重要的、对立的观点(白南生,2003)。综观这些争论,问题的实质在于人们对城镇化模式及其驱动因素的认识存在着很大差异。在城镇化发展模式方面,有的侧重研究小城镇模式(例如温铁军,2000),有的侧重研究大中城市模式(例如谈明洪等,2004),有的侧重研究特大城

3、市模式(例如周蓓、李艳娜,2003)。在不同城镇化模式用地扩张的主要原因方面,有的认为是经济增长(例如DavisandHenderson,2003),有的认为是人口和职工工资的增长(例如谈明洪等,2003、2004),有的认为是政策因素(例如朱莉芬,2006),也有的认为是自然因素,例如地形、气候、水资源、地理区位和资源状况等因素(例如Burchfieldetal.,2006)。这些因素固然重要,但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到底是哪些因素对城镇化起决定作用?各种因素对城镇化的影响程度如何?这些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对城镇用地扩张模式和决定因素的认识差异可能是由空间差异和时间变化等多种原因引

4、起的。首先,不同研究涉及的研究区域或空间范围不同。例如,有的研究只做了个别城市或局部区域分析,有的研究城镇化发展较快的东部地区,有的则重点分析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城镇化问题。其次,不同研究侧重分析的是不同的城镇化模式。另外,这些研究结论与所考察的时期不同也有很大关系,例如,有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城镇用地扩张情况,有的研究20世纪整个90年代或90*本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农业与农村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项目编号:KSCX2-YW-N-039)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优势群体项目“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决策支持系统研究”(项目编号:70021001)资助。4中国城乡发展用地模

5、式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年代中期以来的城镇用地扩张情况。这些研究范围的时空差异必然会导致分析结论的差异。更值得一提的是,城镇用地扩张实际上是与农村地区相对而言的。由于数据获取困难等原因,农村建设用地扩张问题的研究被忽视(Longetal.,2007),很少有人把乡村模式用地与城镇模式用地,特别是把乡村、小城镇和城市模式用地放在同一框架中研究。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城乡发展用地变化的区域差异及原因,需要在更大的范围内来研究。本研究旨在考察不同区域城乡发展用地扩张的一般特征及其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影响不同模式用地扩张的主要决定因素。二、数据来源及处理(一)数据来源本项研究主要采用了以下几方面的

6、数据,它们分别是城镇化用地模式、社会经济发展、自然条件和其他因素的数据。城镇化用地模式指标是建立在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数据中心的土地利用遥感数据的基础上(具体定义见下节),土地利用遥感数据最初是来源于美国提供的空间分辨率为30米×30米的LandsatTM/ETM影像数据。这个数据包括三个时期:20世纪80年代末期(主要包括1988~1989年的数据,为简单起见,用1989年表示),20世纪90年代中期(包括1995~1996年的数据,用1996年表示)和20世纪90年代后期(包括1999~2000年的数据,用2000年表示)。社会经济发展数据包括GDP和人口。自然条件数据包括各县(市)的平均

7、坡度、高程、平原面积比例、各县(市)中心到省会城市的距离、降水量和平均温度。各县(市)的坡度和高程数据是基于全国1∶25万比例尺的数字地面高程模型(DEM)提取的。各县(市)中心到省会城市的距离是基于全国1∶25万比例尺的地形图计算的。降水量和平均温度数据是中国气象局1950~2000年的气象站点的观测数据。由于西藏自治区大部分县(市)缺失GDP数据和20世纪80年代后期有些省份缺乏分县(市)的GDP等数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