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希金作品中“多余人”形象研究文献综述

普希金作品中“多余人”形象研究文献综述

ID:12543652

大小:36.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17

普希金作品中“多余人”形象研究文献综述_第1页
普希金作品中“多余人”形象研究文献综述_第2页
普希金作品中“多余人”形象研究文献综述_第3页
普希金作品中“多余人”形象研究文献综述_第4页
资源描述:

《普希金作品中“多余人”形象研究文献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一.普希金作品中“多余人”形象研究俄罗斯19世纪的伟大作家普希金创作了很多优秀作品,而他的作品中关于“多余人”形象特征的概括也被诸多研究者所接受。文章将从普希金的几部作品中去分析,探讨“多余人”形象是怎样产生的,又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关键词:多余人;普希金;俘虏;阿乐哥;奥涅金一、“多余人”的出现及其特征  (一)“多余人”的出现    普希金开创了“多余人”的先河,最为典型的“多余人”形象就是他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叶普盖尼·奥涅金》中的主人公。此外,在奥涅金这一成熟形象诞生前,普希金在自己浪漫主义长诗《高加索的俘虏》及《茨冈》中也出现了“多余人”形象。1850年,屠格涅夫发

2、表了中篇小说《多余人日记》,小说中的细腻描写使得“多余人”这一形象真正的广为流传。还有赫尔岑《谁的罪过》中“别尔托夫”,屠格涅夫《罗亭》中的“罗亭”等等。总之,“多余人”那种暴躁和不安,又无法挣脱这个社会,长期处于苦闷中所形成的性格就成了俄国一代青年精神的写照。  (二)“多余人”的特征   “多余人”这种人物类型,他们产生背景大致是相似的,在新旧文化撞击下,人们不得不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命运,寻求出路却不得。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不满足于社会现实,渴望有所作为又找不到正确的方向,没有行动的勇气,长期在苦闷中生活,因此就成为了“多余人”。所谓的“多余人”面临的困难就是“对异质文

3、化或完全认同,或是完全抗衡,或是认同后复归,完成两种文化的融合,而多余人就是在两种文化之间,找不到位置的人物形象表达。”他们虽然出身于贵族,却厌恶上流社会,他们带着怀疑的眼光看待这个社会,尽管感受到空虚,又无法摆脱自身所处的困境,很少采取行动。“多余人”感受到周围环境的压抑,他们渴望自由,积极地寻找出路,但是又缺乏理想和追求,个人愿望也就无法满足,因此陷入苦闷之中。他们渴望有所作为,也实行过某些改良和变革,但是遇到困难就泄气了,开始疏远人民,最终一事无成。   二、《高加索的俘虏》中的“俘虏”   19世纪初,俄国社会动荡不安。农民运动此起彼伏,农奴制在逐步瓦解。尤其是1812

4、年反抗拿破仑侵略的卫国战争取得胜利,促进了俄罗斯民族的觉醒。与此同时,进步思想的影响及国内激烈的阶级斗争推动了俄国解放运动的贵族革命形势出现,随之引发了阶级分化,他们不满足现状,精神上忧郁,感到压抑。    此时,21岁的普希金因写反专制的革命诗篇而遭受到了沙皇的迫害,因此被流放到高加索地区。普希金来到山区后,被那里美丽的自然风光及淳朴的民风激发了写作欲望,由于受到监视使他产生了一种“囚徒”般的感觉。就是在这种环境下,普希金写作了叙事诗《高加索的俘虏》。这首诗主要是描写异域风情,诗篇中深刻的刻画了具有浪漫主义的主人公,意在表现出19世纪初期高加索地区部分贵族青年的心态。故事中的

5、主人公是一个贵族青年,一直向往着自由的乐土,当他来到高加索山野中时,却被切尔克斯人俘获。被俘获后,过着“囚徒”一般的生活,促使他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受到了精神创伤后,内心很孤独,使他拒绝了爱情,同时也拒绝了本该属于他的自由生活。    在19世纪,普希金笔下的“俘虏”形象已经突显出了正经历阶级分化的贵族青年的特点,他们普遍接受了进步的社会政治观念,希望自由的生活,同时也渴望清新的空气。但是他们的出发点仍然是只考虑自己,崇尚个人主义。在面对少女纯真的爱情时,却总是因为自己的迷茫困惑而无法用真情回报,最终自己就处于孤独的境地,由于他的冷漠和自私不仅摧毁了自己的幸福,也断送了他

6、人的幸福。身处在这样的世界里,他注定就成为了游走边缘的“多余人”。普希金对主人公既给予了很深的同情,同时他也对主人公那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处世风格持有批评态度。从这个人物开始,普希金笔下“多余人”的多个悲剧形象也迅速上演。  三、《茨冈》中的阿乐哥  19世纪俄罗斯文学又有了新的特点,主要是与俄国的解放运动联系紧密。在时局混乱的情况下,俄国也需要真正的“斗士”和“英雄”。从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当时的贵族青年为寻找社会出路,已经表现出强烈的不安情绪。  1827年,普希金写了最后一篇浪漫传奇诗《茨冈》。主人公是贵族青年阿乐哥,他不满于社会的腐朽生活,虽向往着朴素自由的生活

7、,却不能与之融为一体,他杀死了心爱的姑娘真妃儿,被孤零零遗弃在荒原上。阿乐哥悲剧的根源同样是对贵族社会不满又不能离开这个社会,因此就具备了“多余人”形象。同《高加索的俘虏》中的“俘虏”相比,阿乐哥更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他深入到了异族的领地,试图在与他们的结合中成为一个真正的自由人,但最终仍没有实现。阿乐哥的“多余人”特质的演变过程也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贵族革命的进步性以及存在的局限性。  从《高加索的俘虏》中的“俘虏”到《茨冈》阿乐哥,这类人既不想消沉意志,又无法面对令人窒息的现实,注定无法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