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未都笔筒起源说的质疑与辩驳

关于马未都笔筒起源说的质疑与辩驳

ID:12546908

大小:29.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7-17

关于马未都笔筒起源说的质疑与辩驳_第1页
关于马未都笔筒起源说的质疑与辩驳_第2页
关于马未都笔筒起源说的质疑与辩驳_第3页
资源描述:

《关于马未都笔筒起源说的质疑与辩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关于马未都笔筒起源说的质疑与辩驳明嘉靖青花云鹤人物纹古制笔筒  陈昌全  中华书局2008年11月出版的《马未都说收藏·明清笔筒》,是马未都先生论中国传统文房用具——笔筒的专书,为什么不讲“中国笔筒”而讲“明清笔筒呢?那是因为马先生认为笔筒产生于明中叶以后,马先生在书中写道“比起其他文具,笔筒简单而实用,可是在明朝中叶之前,文房用具中却没有笔筒。”“就目前已知的实物论,笔筒的产生不会早于明代的嘉靖朝。”关于中国笔筒大约出现于明朝中晚期的观点,在百度百科中也有类似的表述:“笔筒是中国古代除笔、墨、纸、砚以外最重要的文房用具,大约出现在明朝中晚期。(见“百度百科”

2、相关条目)”不知道是马先生借用了百度百科的观点还是百度百科的观点受到了马先生的影响。那么,马先生以及“百度百科”关于中国笔筒产生于明代中晚期的观点是否正确呢?当然不正确。  马先生认为“作为文具,‘笔筒’这一词汇,明中期以前的书籍中未曾出现,这说明当时还没有笔筒。”但是,从现有文献资料看,三国时吴国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螟蛉有子》记载:“取桑虫负之于木空中,或书简笔筒中,七日而化”。也就是说早在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约220-280年),文字中已经出现“笔筒”一词,陆玑将笔筒与书简并用,也说明此处所谓的“笔筒”乃是一种文房用具。另据宋无名氏《致虚杂俎》记

3、载:“羲之有巧石笔架,名‘扈’;献之有斑竹笔筒,名‘裘钟’,皆世无其匹”,更言之凿凿地指明距今大约1600年左右的东晋书法家、诗人王献之(约344-386年)曾经拥有一只无可匹敌,名叫“裘钟”的斑竹笔筒,此“裘钟”斑竹笔筒或为王献之平时练习书法的日用之物,或为王献之平生收藏的心爱之物。  此后,自晋至唐五六百年间未见有关笔筒的文字记载和可靠实物。  那么,到了宋代(960-1279年)是否有笔筒存在呢?这似乎也是一个问题。马未都先生引用明代文震亨《长物志》笔筒条“陶者有古白定竹节者最贵,然难得大者。青冬瓷细花及宣窑者,具可用。”随后予以批驳,十分武断地表示:“

4、这次文震亨弄错了,宋定窑绝无笔筒,如确有竹节式样的筒形瓷器,也不会是笔筒。因当时还没有笔筒。这在大量的宋画中可以印证,从未发现案头有笔筒陈设。至于‘青冬瓷细花及宣窑者’,也应是以讹传讹,明末喜在瓷器上属前朝款识,以宣德成化最多,如确有宣德款识笔筒为文震亨亲眼所见,也不过是寄托款罢了。文震亨不是文物专家,错误在所难免。景德镇近年出土了十数万件御窑瓷器,明中期之前也未见笔筒就是明证。”  遗憾的是,这次弄错了的不是明代的文震亨而是现代的马未都先生。马先生试图用宋代绘画中从未发现有笔筒陈设来证明宋代没有笔筒,且不论马先生所见宋画是否够大量,即便见过所有的宋代绘画,也

5、不能就此得出宋代没有笔筒的结论,马先生错在论证方法存在明显的逻辑漏洞,错在大前提本身不成立。至于马先生用“景德镇近年出土了十数万件御窑瓷器,明中期之前也未见笔筒”来证明宣窑笔筒的不存在也是十分荒谬的,道理很简单,我们可以用考古发掘出土的实物来证明某类器物的存在,但是,不能反过来用考古发掘中没有发现某类物品来证明其不存在。  故宫(微博)博物院陶瓷鉴定专家冯先铭先生曾在《中国古陶瓷图典》中指出:“笔筒,文房用具,插放毛笔之用,始见于宋,流行于清,器型似筒状。宋代笔筒口径较小,传世不多。”冯先生称笔筒“始见于宋代”虽然不甚准确,却已将笔筒的历史提前了好几百年。要证

6、明宋代已经出现瓷质笔筒,最好的办法就是拿出实物证据来进行证明,而不是依靠单纯的推理和臆测。附图1、2是1991年9月四川省遂宁市金鱼村窖藏出土的青白釉印花缠枝莲荷纹三足笔墨插,现藏于遂宁市宋瓷博物馆,藏品号为2170,南宋(1127-1279年),景德镇,高5.1厘米,底径8.8厘米。这只景德镇生产的青白釉三足笔筒也许是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瓷质笔筒实物,其形制完全符合文震亨在《长物志》中明确指出的笔筒古制:“鼓样,中有孔插笔及墨者。”同时,它也可以从另一个侧面印证明代文震亨《长物志》笔筒条“陶者有古白定竹节者最贵,然难得大者。青冬瓷细花及宣窑者,具可用。”

7、记录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明末清初的文震亨先生虽然不是现代意义的文物专家,但是,文先生乃文徵明曾孙。天启五年(1625年)恩贡,崇祯初为中书舍人,给事武英殿。明亡,绝粒死,年六十一,谥节愍。以文震亨先生的家学渊源和忠烈气节,其严谨的学风和眼见为实的个性特点是完全可以信赖的。  实际上,从考古发掘出土的实物看,笔筒的出现时间很可能更早,湖北江陵凤凰山168号汉墓和山东临沂金雀山周氏汉墓各出土一件竹笔筒。金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笔筒两端穿透,筒身镂有八孔,筒身中间及两端有三道皮箍,笔筒涂黑漆,出土时笔筒里置有竹笔。筒身上的镂孔是为了便于取笔。由此可知,汉代的笔筒是一个镂孔的

8、细竹管,用于盛放竹笔,竹笔完全置于其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