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秋苏教版语文七级上册期中试卷版

25秋苏教版语文七级上册期中试卷版

ID:12563205

大小:120.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7-17

25秋苏教版语文七级上册期中试卷版_第1页
25秋苏教版语文七级上册期中试卷版_第2页
25秋苏教版语文七级上册期中试卷版_第3页
25秋苏教版语文七级上册期中试卷版_第4页
25秋苏教版语文七级上册期中试卷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25秋苏教版语文七级上册期中试卷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堡中心校七年级上册期末测试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积累与运用(共37分)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或者,突然会有人yín诵精美绝lún、感人肺腑的诗句……似乎天空本身也在和我们chóu唱,四周的海洋也情不自禁地颤lì起来……接着又是一片宁静。2.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A、我也不知道他去哪儿了?B、他想做风,吹过你的萧萧枝杈;想做你的影子,在水面上随了日光而俱长。C、守岁的时候,大人给孩子说笑话,讲故事,猜谜语,就是不可以让孩子睡觉。D、“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

2、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A、学习成绩的提高,取决于学生自身是否努力。B、为了避免今后不发生类似的事故,我们应尽快健全安全制度。C、数学对我不感兴趣。D、通过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我市环境卫生状况有了很大改变。4.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15分,一空一分)(1),一枝红杏出墙来。(2)我寄愁心与明月,。(3)晴空一鹤排云上,。(4),思而不学则殆。(5),病树前头万木春。(6)不识庐山真面目,。(7),白铁无辜铸佞臣。(8)江山代有才人出,。(9)沾衣欲湿杏花雨,

3、。(10)巴东三峡巫峡长,。(11)行远必自尔,。(12),谬以千里。(13)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笑着,走着。,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5.阅读名著《汤姆索亚历险记》,交流体会,也是一种快乐的分享。(6分)(1)《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作者是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文中记叙了主人公汤姆和(一个即可,写两个加一分且最多加一分)等小伙伴们惊险、有趣的美国生活。(3分)(2)汤姆早年失去双亲,被寄养在姨妈那里。在姨妈眼中,他是一个淘气、捣蛋的孩子。在学校也是一个令老师头疼的问题儿童。对他

4、离家出走历险,从你的角度上讲,你赞同吗?请谈谈你的看法。(50字左右。)(3分)6.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8分)(1)你能写几个关于狼的成语么?(至少两个,多写一个加1分且最多加1分)(2分)(2)我们从小接受的是做个“好孩子”的教育。这种“好孩子”往往被定位成像羔羊一样温顺,像小牛一样憨厚,像兔子一样谨慎,像小鸟一样依人。如果现在要求我们以强悍的姿态去做一匹狼,你是赞同还是反对。(4分)(3)请你制作一张读书文摘卡。(2分)书名作者内容摘要二、阅读理解(共53分)(一)阅读《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完成第7题。(6分)天街小

5、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7.(1)诗的第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你也用相同的手法,以“春雨”为描写对象,写一句话。(3分)  。(2)诗人为什么说初春的草色“绝胜烟柳满皇都”(1分)?。(3)阅读全诗,说说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分)。(二)阅读《雷简夫移巨石》一文,完成8一12题。(14分)陕西因洪水下大石,塞山涧中,水遂横流为害。石之大有如屋者,人力不能去,州县患之。雷简夫为县令,乃使人各于石下穿一穴,度如石大,挽石入穴窖之,水患遂息也。(选自《梦溪笔谈》)8.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

6、词的意思。(4分)①塞山涧中()②人力不能去()③雷简夫为县令()④水遂横流为害()9.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州县患之A.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B.至之市,而忘操之。 (《郑人买履》)C.方为秋田之害  (《以虫治虫》)D.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小石潭记》)10.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雷简夫为县令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①石之大有如屋者。。②人曰:“何不试之以足?”。12.读了《雷简夫移巨石》的故事后你得到了什么启示?(2分)。(三)阅读的《

7、人类和技术环境》一文,完成13一15题。(10分)①近几十年来,人类发明了维生素、杀虫剂、雷达、发动机、原子反应堆、电子计算机……这一切构成了今天高度发达的技术环境,也称为“第二自然界”,使地球上的物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大约每隔15年其数量增加一倍。在当今世界,人类正面临着自己建造的技术环境的严峻挑战。②跟技术环境的速度相比,生物机体的速度极其缓慢。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都认为,原始人与现代人在大脑构造上相差无几。几千年来人对语言的反应速度并无差异,基本上是平均每秒钟接受2.5个单词。然而,从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以每秒钟运算50

8、00次到当前的每秒钟几百亿次的大型电子计算机,才只有半个世纪的时间。③人的大脑能否不断适应飞速发展的技术环境呢?有的人甚至认为将来人工智能也许会完全取代自然智能。难道果真如此吗?科学界的有识之士,对于第一点的回答是肯定的,而对于第二点则持否定态度。④大脑是人类自然智能取之不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