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祖国传统文化

浅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祖国传统文化

ID:1266359

大小:27.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7-11-09

浅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祖国传统文化_第1页
浅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祖国传统文化_第2页
浅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祖国传统文化_第3页
资源描述:

《浅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祖国传统文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祖国传统文化从教十几年来,在教学中无甚收获,不敢自得,但每每看到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欣欣然有所悟时,心中也欢欣雀跃。对于语文教学,在我心中,一个“美”字始终萦绕在心中无法挥去。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字美的教育文言文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要让学生从古文中体会出美处,并从而让他们喜欢古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汉字与西方的拼音文字相比较,它除了具有表音的功能外,它还可以表义,如果说西方的拼音文字就像是一些大小不同的砖块堆砌起来的墙的话,那么中国的汉字则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它会用的它的形体告诉你它的读音和含义。为了让学生领悟到一点,我做了一些尝试。“年”在古文中有表“收成

2、”的意思,“  ”是“年”在甲骨文中的写法,也就是一手抱着一捆禾苗,在这里是人们在庆祝丰收,表现一种喜悦的感情。而“  ”这个字是一只手抱着两捆禾苗,那又是什么意思呢?那是“兼”字,因为是表示两根都抱住了,因此“兼”有表“都、和、两者都有”的意思。还有一些在现代文当中已经废弃不用或少用的意思,但在古文中却经常碰到的字,也可以用这种办法帮助学生记忆。如“逆”字,它在古文里经常表示“迎接”的意思,在甲骨文中它的写法是这样的:   。它表示的意思是一个人在十字路口的那一头迎接前来的人,图中的脚趾指代的是人,通过脚趾的朝向,也可以判断出其含义,如果再能够联系古文中的例子来加深印象,相信学生是难以忘记的

3、,比如李白在《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中有“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这里的“逆旅”就是“迎接旅人的地方”,也就是“旅店”的意思。经过这样讲解的字印象深刻,因为学生在这里接受的不是一个枯燥的符号,而是一幅可以叙说故事的图画。在文言文讲读中,我还用这种方法教学生们去揣测古文中不认识的字。汉字的造字法无外科形声、象形、指事、会意、转注、假借六种。而其中80%以上都是形声字,分析字形,再联系上下文,是完全可以推出一个字的含义来的。在2004年高考题(山东卷)中,文言文里有一句话:“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通过上下文可得知“交阯”是地名,应该是说该郡不

4、产粮食,却在海中产珠宝,和交 接境,所以常通商贩,但是这“籴”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是买进、卖出,还是倒卖,还是哄抬物价等中的哪一种与贸易有关的活动呢?根据字形来看,上面一个“入”字,下面一个“米”字,顾名思义,让米进入,应该是买进,结合上下文此地不产谷实,应该是用珠宝来换取粮食的意思,而且在小学时大家学过一篇叶圣陶先生的小说《粜米》,意思是卖米的意思,这里也可以联想应该是反义词。汉字不光有表意的生动性这一特点,而且汉字还可以读出抑扬顿挫,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读起来或慷慨激昂,或娓娓动听,或如山间之松涛,或如淙淙之清流,妙不可言。以前有一个美籍华人,在她年老时,沈从文先生住在她家,她最喜欢的是

5、莫过于听那一口掷地有声的朗读了,也许在一个遥远的国度思念着温暖的故土回想着祖国语言的纯美的老人,她更能从心底最温柔处感触到她的无穷魅力。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对情趣美的感悟中华民族是一个懂得审美的民族,他们的细腻的充满对美的感悟的触角伸及到了几乎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寄托在一花一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对自然景物,中国人有独特的审美趣味,无论或天然或人工,都令人玩味不已。沈从文先生在《边城》中勾画了一个如诗如画的自然仙境,“河底的小小白石子”、“水中游鱼为浮在空气里”、“两岸高山的翠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更美不胜收的是“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夏天日光下晾晒的是“紫

6、花布衣裤”,如此色彩斑斓、纯净幽雅的环境,正反映出中国人内心深处无比高雅的旨趣,对宁静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清代张潮曾著《幽梦影》一书,其中有这样的词句:“花不可无蝶,山不可无泉,石不可无苔,水不可无藻,乔木不可无藤萝,人不可以无癖。”“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声,水际听欸乃声,方不虚此生耳。若恶少斥辱,悍妻诟谇,真不若耳聋也。”“楼上看山,城头看雪,灯前看月,舟中看霞,月下看美人,另有一番情境。”在喧嚣芜杂的生活中,我们的眼睛耳朵等感官被堵塞了,我们的心灵被琐碎的俗事填满了,而古人教给我们要在见到的景物中,听到声音里,挑选出具有高雅情趣的事物,

7、没有,那么我们就去创造,过滤忧愁,清除尘埃,让生活只剩下唯美的图景,因此从本质上说,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生活的民族,是一个懂得生活的民族。作为教师,我们组织好语言,让学生在这美中感染,浸润,岂不快哉!而更使我震撼的是作品中显现或蕴含的思想情操和智慧的光辉,是许多先贤智者对人生乐趣的体悟与追求。生活迫使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些严肃而又不是唾手可得的问题:生活道路的走向,人生的意义,生命的价值,如何善待生命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