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火神派医案新选之【周连三医案】

中医火神派医案新选之【周连三医案】

ID:12683222

大小:34.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7-18

中医火神派医案新选之【周连三医案】_第1页
中医火神派医案新选之【周连三医案】_第2页
中医火神派医案新选之【周连三医案】_第3页
中医火神派医案新选之【周连三医案】_第4页
中医火神派医案新选之【周连三医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医火神派医案新选之【周连三医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医火神派医案新选之【周连三医案】周连三(1889-1969),生前供职于河南省邓县中医院,河南省名医。1908年悬壶,行医60余载。平生深研《内经》、《难经》,对仲景著作极为推崇,对黄元御学说研究颇深,认为:“阳虚之证十之七八,阴虚之证十无二三。”此话与祝味菊所言“余治医30年,习见可温者十之八九,可清者百无一二”可谓英雄所见略同。临床广用经方于各科,用药精简不杂,喜用峻剂,每起沉疴。“平生喜用温剂,尤常用附子、干姜二药”,对外科疔疮、眼科疾患、精神病等均擅用附子,经验娴熟,颇有独到心法,堪称民间火神派的代表,《中医火神派医案全解》曾选其6案,今再选其14案以飨读者,各案均由周氏高

2、足、名医唐祖宣先生整理发表。1.肺心病——茯苓四逆汤加桂枝宁某,女,60岁。1968年12月15日就诊。患有哮喘、咳嗽病已20余年,冬重夏轻,遇寒即发,经诊断为支气管扩张、肺气肿、肺结核,曾用抗结核、抗感染药物治疗,时轻时重,缠绵不愈,近2年来并发心悸、气喘、水肿等症,严重时四肢厥冷,伴发绀,小便不利,脉搏120次/分。诊为肺源性心脏病,经用强心利尿和抗感染药物治疗无效,又用中药数剂也无效,反致病情加重。现症见:咳喘又作,胸闷气急,喘促加剧,面色苍白,全身水肿,喘咳倚息,胸闷心悸,四肢厥冷,冷汗出,烦躁不安,小便清长,大便溏薄,伴发绀,咳吐血痰。舌淡苔白,脉沉细数,心率124次/分。

3、证属真阳不足,治宜回阳救逆,方用茯苓四逆汤加味:茯苓30g,炮附子30g,干姜30g,炙甘草15g,桂枝15g,高丽参12g。用法:浓煎,少量频服。复诊:服药1剂,汗止阳回,四肢转温,咳喘减轻,烦躁止,脉搏96次/分。继服上方15剂,诸症减轻,调治而愈,能参加轻微活动。点评:关于冠心病、风心病、肺心病等心脏三病的论治,周氏认为该三病均具有“实不受攻,虚不受补”之共同点,强调“有阳则生,无阳则死”。尝谓:“心脏三病到后期的共同病机以心、肺、脾、肾阳气不足、命门火衰为本,邪气有余为标,形成本虚标实之疾。温阳祛邪,方可收功。”对于冠心病常用通阳化浊法,多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风心病多用温阳

4、化饮、补虚散寒法,多用木防己汤加减;肺心病用宣上运中、导水下行、前后分消法,多用己椒苈黄丸治之,且常于3方中加入附子温肾助阳。如出现四肢厥冷,大汗淋漓,面白唇淡,呼吸微弱,声音低微,舌淡苔白,脉微欲绝之危症,必回阳救逆,以挽命于顷刻。常用茯苓30g,附子15g,干姜12g,党参15g,炙甘草12g,桂枝30g处治,己成套路。桂枝为通心阳之佳品,附子为温肾阳之主药,两药合用,一温一通,每能收效。心悸者重用桂枝、茯苓、炙甘草;脉迟酌加麻黄、细辛;脉细数者重用参、附,酌加五味子、麦冬;脉结或代者重用炙甘草。2.亡阳烦躁——茯苓四逆汤故友段某,素体衰弱,形体消瘦,患病年余,久治不愈。症见两目

5、欲脱,烦躁欲死,以头冲墙,高声呼烦。家属诉:初起微烦头疼,屡经诊治,因其烦躁,均用寒凉清热之剂,多剂无效,病反增剧。面色青黑,精神极惫,气喘不足以息,急汗如油而凉,四肢厥逆,脉沉细欲绝。拟方如下:茯苓30g,高丽参30g,炮附子30g,炮干姜30g,甘草30g,急煎服之。服后烦躁自止,后减其量,继服10余剂而愈(中医杂志,1965(1),下同)。原按:烦躁证,病因颇多,治法各异,有邪在表而烦躁者,治宜清热解表;有邪在里而烦躁者,治宜苦寒清下;此例烦躁,年高体弱,正气素亏,真阳衰败,加之久病误服寒凉泻下,伐其肾阳,败其脾胃,正虚阳亡,则大汗出;汗出多则不仅亡阳,亦亡其阴,阴阳不相顺接,

6、则四肢厥逆;真阳欲绝,无阳鼓血脉运行,脾胃衰败,不能生血,则脉细欲绝。盖神发于阳而根于阴,阴精者,神之宅也。故阳气升,阴精不足以济上阳之亢则烦;阴气降,阴虚无阳以济之,阳根欲脱,则躁。本例微阳飞走,本根欲断,故生烦躁。仲景说:“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故用此方回阳固正。阳壮正复,腠理固密,其汗自止。用此方而不用四逆者,以四逆为回阳抑阴之剂,无补虚之功。不用四逆加人参汤者,以兼有烦躁欲死之证,故以茯苓为君,补脾以止烦。恐药轻不能挽垂绝之阳,故以大剂频频饮之,疗效颇速。3.亡阳——茯苓四逆汤李某,女35岁,农民。患者素阳不足,外感寒邪,发热恶寒,寒多热少,入夜尤甚

7、,常增被而不暖。初用辛凉解表,继用苦寒泄下,以致病重,卧床不起已三月矣。现症见:面色晄白无华,精神恍惚,形体消瘦,凉汗大出,面颊沟汗满下流,语声低微,气息奄奄,四肢厥逆,六脉欲绝。拟方:茯苓30g,炮附子15g,党参15g,干姜15g,甘草15g。此方2日内连服7剂,汗止足温,六脉来复,继服20余剂而愈。原按:外感之病,本应解表。但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者,辛凉解散、苦寒泻下均不宜用。若误用之则伐其脾胃,败其肾阳,必至阴阳俱亡,精神离散,变成坏证。本证前医愈治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