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世俗化与宗教课程的设计方向

宗教世俗化与宗教课程的设计方向

ID:12709238

大小:54.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7-18

宗教世俗化与宗教课程的设计方向_第1页
宗教世俗化与宗教课程的设计方向_第2页
宗教世俗化与宗教课程的设计方向_第3页
宗教世俗化与宗教课程的设计方向_第4页
宗教世俗化与宗教课程的设计方向_第5页
资源描述:

《宗教世俗化与宗教课程的设计方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宗教世俗化與宗教課程的設計方向義守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劉 聿 新  通識教育為全人教育重要的一環,也就是在“知真”外,求取“意善”與“情美”,以增益學生人格素養與對生命的尊重。  宗教存在為客觀事實,自文藝復興後宗教世俗化走向使宗教不只是為永恆生命而服務,更注重現實生命之品質與人本關懷,進而帶動現代文明的發展,也為隨文明發展而衍生出諸多社會問題發揮了“天”意,使社會能在正常軌道上運作。  本文主要是從宗教世俗化方向來探討宗教對現實生命存在的重要性,及為提升現實生命之品質,宗教中倫理道德對現實生命之重要性,及其如何透過通識教育使宗教課

2、程發揮其功能與“天命”。  宗教課程並非宣傳特定宗教,本文特從一、宗教倫理與傳統之生命品德教育相互涵化整合,也就是宗教本色化(indigenization);二、宗教世俗化下之人本精神與文明發展;三、宗教間之比較整合與交互作用,等三種方向闡述宗教在文明演進中所發揮的功能,來探討生命品德教育,以改變學生對宗教刻板的印象,發揮宗教中仁愛精神對生命的重視。一、前言宗教客觀存在是不爭的事實,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Kant,2004)曾言:“即使沒有耶穌,人們也會創造一位耶穌。”人類文明發展各個階段。宗教均發揮了重要影響力。宗教亦隨

3、著文明進程而不斷轉型,使宗教成為文明發展的助力而非阻力,從終極關懷走向世俗的關懷,注重永恆生命亦注重現實生命的存在的意義。生命存在的價值有賴於人類的自我節制與建構現實的和諧社會,而品德則是和諧社會的基礎。王國維(2003)將人之能力分為身體之能力與精神能力二種,一完全人物,必須能調和二種能力,“知真”,“意善”及“情美”為必須之三德。通識教育之目的,是使三者更臻發達與調和。宗教與人類文明發展渾然一體,從宗教切入更易於知真,意善的情義之調和,生命與品德教育也更易於推展,更能深入人心。  宗教之重要性在西方不但獲得學者普遍認同,且經由生

4、活實踐而影響到人們的生活方式。文藝復興後,西方宗教更得到充分發展,從視異教為異端走向寬容與自由,學者試以多學科方式,來研究宗教及與之相關的各種現象。這股潮流亦影響到我們,尤其當經濟發展而衍生出諸多社會問題時,更能體會出宗教之重要性。然現在一般大學對於宗教課程多少都流露出某種禁忌,或將宗教課程流為宗教傳播,教師如同傳教士,反而形成了另一種對宗教的傷害。  北京大學在推行通識教育時,強調素質教育為當今大學教育發展趨勢,為培養學生健全人格,拓展與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及增進學生人格素養(王曉朝,2003)。台灣黃崑巖教授亦不斷強調教養,此亦

5、正是王國維理念的深化,而宗教課程開設正是這一環的增強。二;宗教世俗化的意涵宗教大革命後,科學與科技的發展帶動的現代化運動中,加速宗教世俗化的進程。然世俗化是一複雜社會學概念,有的認為世俗化將導致宗教長期的持續衰退,宗教不再是社會的主要凝聚力,因為它已經開始被民族主義和其他世俗的、政治的意識形態所取代,使其逐漸滑向社會和文化邊緣(戴維.波普諾,1995)。  同樣地,安東尼.吉登斯(AnthonyGiddens,2007)亦認為世俗化是宗教影響力的衰弱,但他認為對世俗化的衡量十分複雜,因為它包含了幾個變遷的維度;宗教組織的成員水平,他

6、們的社會地位及人們個體宗教情感。雖然宗教影響降低了,但還沒走到瀕臨消亡的邊緣,仍繼續在現代世界中聯合和分化著人們。  現代科技與科學帶動宗教世俗化,科技與科學亦使宗教在世俗化的進程中,找到一種新的力量,一種藉現代科學與科技的新興宗教團體或對舊有宗教形式的改革使宗教得以繼續存在。  傳統之生命與品德教育就西方而言,必須遵照《聖經》之指示為之,任何違背《聖經》義理者,均為非道德與對生命的戕害。自從宗教大革命後,宗教走向“人的宗教”,科學的發展與社會結構的變遷,使人對生命與品德教育逐漸脫離神的宗教範疇,使哲學家與神學家間對話變得困難起來,

7、神學家主張啟示對宗教主題來說是最終的權威和裁決者,而哲學家只承認理性(麥克.彼得森等,2003/2005)。近代發展,使一些思想家與行動者企圖使二者重新對話,很多神學家,尤其是與歷史神學和聖經解釋學領域有關的,盡量避免與學術性的哲學接觸。而另一些神學家則有意識地圍繞著某些哲學觀念來形成他們的思想。這些“新神學”含蓋很大一片領域,包括過程神學,解放神學、女性神學、環境神學、後現代神學等,它們及其他新的神學為許多哲學性的思想和反思想提供了素材(麥克。彼得森)。  就東方而言,沒有像西方那種宗教具有絕對的影響力,也未引起重大的宗教衝突,在

8、最高與絕對“天意與皇權下”,儒家與道家之使命,以及其與宗教意念濃厚之佛教涵化,宗教早已世俗了,猶如馬克斯.韋伯(2004)所言的西方宗教改革後偏重倫理-即普通約束力的倫理與只適合特別人物的達人倫理-的分岐消失,隨著經濟發展,在經濟倫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