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畔”到“左联”——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冯雪峰的心灵历程

“湖畔”到“左联”——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冯雪峰的心灵历程

ID:12731189

大小:42.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7-18

“湖畔”到“左联”——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冯雪峰的心灵历程_第1页
“湖畔”到“左联”——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冯雪峰的心灵历程_第2页
“湖畔”到“左联”——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冯雪峰的心灵历程_第3页
“湖畔”到“左联”——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冯雪峰的心灵历程_第4页
“湖畔”到“左联”——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冯雪峰的心灵历程_第5页
资源描述:

《“湖畔”到“左联”——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冯雪峰的心灵历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从“湖畔”到“左联”——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冯雪峰的心灵历程从“湖畔”到“左联”——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冯雪峰的心灵历程从“湖畔”到“左联”——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冯雪峰的心灵历程从“湖畔”到“左联”——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冯雪峰的心灵历程从“湖畔”到“左联”——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冯雪峰的心灵历程从“湖畔”到“左联”——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冯雪峰的心灵历程从“湖畔”到“左联”——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冯雪峰的心灵历程从“湖畔”到“左联”——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冯雪峰的心灵历程2004年第1期总第14期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ournalofHainanRadio&TVUn

2、iversity2Oo4No.1GeneralSerialNo.14从”湖畔’’到”左联’’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冯雪峰的心灵历程张大伟(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200433)摘要:五四时代追求个性解放使冯雪峰等知识分子摆脱了”家”的束缚而获得了自由,但这种自由显然是一种消极的自由,它使个体产生了强烈的无意义感和无能为力感,因而他们极力寻找自己可以去依赖的组织,但进入组织的结果是以丧失个体的自由为代价.冯雪锋从”湖畔”到”左联”的心灵转变历程,引发了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有没有这么一种积极的自由状态,处于这种状态的个人自我可以独立生存,又同世界,他人以及自然合为一体,而不是孤独的?获得

3、这种自由状态的途径是自我的实现和个性的发扬.关键词:冯雪峰;心灵;自由;左联;知识分子;组织;自我实现;个性发扬中图分类号:1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743(2004)01—0008—04笔者一直在思考,二十世纪前半期的中国文学并没有许多经典可言,为什么却引来一代的研究者不断地探寻?原因就在于二十世纪初期的许多命题,诸如”个性”,”自由”等仍然是我们反思的主题.在一定的意义上说,我们所处的文化语境与二十世纪初期有一定的相似性.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知识分子一直在探寻着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这其中的重要一环——”五四”向“革命文学”的转变——无疑对中国的现代化道

4、路具有重大的影响.当文革的痛苦体验使得中国的知识分子自觉不自觉开始思考当初对道路的选择,难道我们仅仅把这归结为历史的必然?然后再去寻找是什么样的社会因素导致了这种必然?从”五四”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一直到”左联”,文学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确实是不争的事实.至于为什么发生了这种转变,普遍的观点认为:1.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结果;2.由政治形势突变所推动.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国共合作关系彻底破裂,知识分子普遍对”个性主义”产生了怀疑;3.倡导者们接受了左倾路线的影响,认为无产阶级的文学运动能推动政治上的持续革命,而文学观点主要受”拉普”或”纳普”的影响.在笔者看来.历史虽然

5、表现为一系列的运动,生活在其中的人必然受到它的影响,任何人确实不能揪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但同时历史也是人选择的结果,忽视这一点,就不能理解在众多的思潮中,中国为什么偏偏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人与社会的进程无疑是一种互动的关系,我们一方面要关注社会以及文化的因素对个体的限制,同时也要关注个体的作用与反作用.尤其是个体作出这种选择的意识与无意识因素.历史是由个体构成的,对历史现象的任何解读,如果不考虑个体心理的因素,终究有失笼统.笔者在这里把冯雪峰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来解析,就是希望通过对其精神历程的考察,有助于掀动历史之一角.冯雪峰出生于浙江义乌一个农民家庭,指出这一点对我们

6、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尽管知识分子的思想是由其所受的教育所决定的,但是每个人的童年记忆对其思想与性格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尤其是一个农民出身的知识分子,他对社会的阶层差别最为敏感.由于物质资料的贫乏,精神资料获取的艰难,他们往往对帮助过自己的个体与组织有”感恩的情结”.童年的冯雪峰就生活在较为贫困的环境中,这种贫困是两个方面的,一是物质资料的贫乏,而更重要的是精神的发展受到限制.”九岁的时候,冯雪峰搁下牛鞭.离家进了学堂.”象所有的中国农民家庭一样,冯雪峰是被寄托着一种期望的.”祖父甚至将孙子写过的纸片都收藏起来,一面虔诚的说,’弄脏字纸是遭雷劈的!”“‘父亲对他却常常流露出

7、一种不可压抑的专横和忌恨.当他刚从学校回家,还未来得及脱去布鞋布袜打赤脚之前,父亲已经开始骂他是舍不得脱下鞋袜的’臭铁匠’了.只要他一回家,就照旧得下田干活,上山砍柴,或者放牛割草,不得稍有闲暇.所不同的,是他当了学生之后,所挨的鞭打反而更多更重了.~真正爱他的是后来死于痨病的母亲.她的吞声劳作,她的伴着泪水的眠歌和倾诉,她的苦痛的慈爱,才是冯雪峰走上现实主义文收稿日期:2004—01—12作者简介:张大伟(1977一),男,汉族,甘肃定西人,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生,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