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文学本质论观念嬗变的“人学”向度一

浅析当代文学本质论观念嬗变的“人学”向度一

ID:12732142

大小:33.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7-18

浅析当代文学本质论观念嬗变的“人学”向度一_第1页
浅析当代文学本质论观念嬗变的“人学”向度一_第2页
浅析当代文学本质论观念嬗变的“人学”向度一_第3页
浅析当代文学本质论观念嬗变的“人学”向度一_第4页
浅析当代文学本质论观念嬗变的“人学”向度一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析当代文学本质论观念嬗变的“人学”向度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新时期以来文学理论观念变革呈现出多元探索发展的趋势,并且逐渐形成影响较大的几种主要倾向或理论思潮。其中一种是审美主义思潮,在对过去认识论或意识形态论的文学观念的批判反思中,致力于将文学观念扭转到审美的方面上来,着重从审美的视角来理解和阐释文学的审美本质特性与价值功能,形成了诸如审美意识形态论、审美本性论、审美超越论乃至纯审美论等多种理论学说,标志着当代文学本质论观念嬗变与创新的一种趋向。另一种则是人本主义或者称为“人学”的思潮,在对社会现实和人的异化的批判反思中,着重从文学与人性、人生、人的主体性和精神自由的视角,来理解和阐释文学的“人学”本质特性与

2、价值功能,也形成了诸如文学主体论、人生论、心灵情感论、自由精神论等多种理论观念,标志着当代文学本质论观念嬗变与创新的另一种向度。审美主义思潮与人本主义或“人学”思潮虽然在内在精神上存在着一些相通之处,但基本的理论观念还是有很大的差异。对于从意识形态论到审美论的文学本质论观念嬗变问题,笔者另著文进行了专题探讨,这里拟对当代文学本质论观念嬗变的“人学”向度问题,进行专题考察。编自http://www.21561988.com迷你倉  一、“人学”向度文学理论变革的持续推进  通常所谓的“人学”,广义上是对一切研究人的学问的统称,其范围非常广泛,几乎所有与

3、人有关的学科都可包括在内。而文学界所讨论的“文学是人学”的命题中所说的“人学”,实际上是一种特指,主要关涉人生意义价值的哲学,其主旨在于探寻人的本质特性、人生的意义价值及其理想追求,等等。所谓以“人学”为基础的文学本质论,就是从“文学是人学”的基本观念出发,以此为视角切入对文学本质特性与价值功能的观照、理解与阐释,从而建构以这种文学本质观为内核的理论系统。  “文学是人学”是一个颇有影响的理论命题,据说是来源于高尔基的文学思想。1957年钱谷融发表《论“文学是人学”》一文,对这一命题进行理论阐发,随即引起广泛争论。在“文革”中,这个问题更是被作为资产

4、阶级人性论和人道主义思想受到严厉批判。此后,理论界再不敢谈论这个话题,文艺作品也再不敢触及人性描写和表现人道精神的禁区。在新时期初思想解放的背景下,钱谷融这篇著名论文重新发表,作者对“文学是人学”的理论观点再次进行阐发,引起了文学界的广泛关注和共鸣,随之也引发了关于人性、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的激烈争论,使这一理论命题得到了比较充分的探讨,一时形成了一股“人学”理论探讨的热潮。与此同时,文学创作实践也争相突破各种文学观念、创作题材和写作方法的禁区,既出现了大批着眼于批判性描写社会异化与人性扭曲现象的作品,也出现了不少正面表现人的解放和人性复归主题的作品,

5、这也就反过来促进了文学理论观念的进一步变革发展。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一方面,文学界仍然持续展开关于人性和人道主义问题的讨论,“人”的意识不断觉醒和强化;另一方面,关于文学研究方法论的讨论也逐渐形成热潮,文艺创作和理论批评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在此背景下,文学理论观念变革的“人学”向度,便以“文学主体性”问题的讨论为契机得到更大的推进。刘再复率先提出的“文学主体性”命题,原本主要是针对文学研究的思维方式而言。在提出这个理论命题之前,他曾著文提出“文学研究应当以人为思维中心”,认为过去的文学研究存在很大的弊端,就是过于偏重从文学反映生活的客体因素方

6、面着眼,忽视文学中“人”的主体因素的作用,因而提倡文学研究的重心应当从客体转向主体,进一步开拓研究的思维空间。随后他发表长文进一步论述“文学的主体性”,强调文学研究要以人为中心,加强对文学主体性的研究,包括作为创造主体的作家的主体性,作为文学对象的人物形象的主体性,以及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和批评家的主体性。他认为,这种人的主体性又体现为实践主体性和精神主体性,文学活动中的主体性更主要是一种精神主体性的实现。提出文学主体论问题,意在恢复人在文学中失落了的主体地位,目的在于以此反对文学中的“物本主义”和“神本主义”倾向,反映了文学寻求向人本主义复归的内在要

7、求。文学主体论问题引起理论界的热烈讨论,这实际上已大大超出了文学研究思维方法论的范围,逐步深入到对文学本质特性的认识,从而带来文学本质论观念的深刻变革。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在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推进、消费社会逐渐形成、大众文化蓬勃兴起的背景下,针对文学的大众化、世俗化、市场化转型及其文学精神价值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文学界围绕“人文精神”失落及其重建问题,又引起了一场颇有影响的大讨论。与此前关于文学主体论问题“一边倒”式的趋同性讨论不同,关于人文精神问题的讨论一开始便形成了主张“终极关怀”与倡导“世俗关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彼此针锋相对、争论不休

8、,最终也难以形成结论。虽然争论双方对于人文精神的内涵理解各不相同,但是对于文学应当表现人文精神和体现人文关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