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高等动物的体液调节学案4

人和高等动物的体液调节学案4

ID:12835349

大小:119.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19

人和高等动物的体液调节学案4_第1页
人和高等动物的体液调节学案4_第2页
人和高等动物的体液调节学案4_第3页
人和高等动物的体液调节学案4_第4页
人和高等动物的体液调节学案4_第5页
资源描述:

《人和高等动物的体液调节学案4》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 【学习目标】1.识记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及类型。2.识记反射弧的组成部分、通过反射弧完成反射的过程。3.理解兴奋的传导和高级神经中枢的调节。4.识记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区别和联系。 【学习障碍】1.理解障碍(1)神经系统是怎样调节动物生命活动的?(2)如何理解兴奋的传导?(3)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有哪些主要功能区?2.解题障碍用反射弧的组成、反射的类型,兴奋传导的特点以及神经调节与激素调节的关系解释有关的生命现象的问题。 【学习策略】1.理解障碍的突破(1)用“例证法”领会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反射。“例证法”就是通过具体实例的分析,归纳总结出什么是反射、完成反射的过程(反射弧的结构)、反射的类型。举例:①膝跳反射:当用小木锤叩击膝盖下位的韧带时,大腿股四头肌的肌腱和肌肉内部感受器接受刺激而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传入神经传到脊髓里的神经中枢(即膝跳反射中枢),神经中枢发出神经冲动,通过传出神经纤维传到效应器,引起大腿上相应的肌肉(如股四头肌)收缩,使小腿前伸,表现为小腿突然跳起;②狗吃食物分泌唾液的反射(略);③狗对铃声形成的唾液分泌反射。通过对上述具体实例的分析,可归纳总结出:A.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

3、下,人和动物体对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B.类型:非条件反射:人和动物生下来就有的,也就是通过遗传而获得的先天性反射。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如例①、②。条件反射:人和动物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训练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形成。如例③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借助于一定的条件,经过一定的过程形成的。C.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它是从接受刺激到发生效应,兴奋在神经系统内运行的整个途径。包括①感受器:是把内外环境作用于机体的刺激能量转化为生物的神经冲动的换能器

4、(如感觉神经末梢部分);②传入神经:把感受器的神经冲动传导到中枢神经系统,通常只是一个传入神经元;③神经中枢:指中枢神经系统内参与某一反射的神经元的总和;④传出神经:它们是脑和脊髓运动神经元的轴突,把神经冲动从中枢传到效应器;⑤效应器:包括肌肉和腺体等组织。如下图所示。(2)运用“联想对照法”理解兴奋的传导神经冲动的传导过程是电化学的过程,是在神经纤维上顺序发生的电化学变化。神经未受刺激时(即静息状态)。神经细胞内外存在着离子浓度差(Na+外多内少,K+外少内多),离子在细胞内外的不平均分配是靠Na+-K+泵维持的。Na+-

5、K+泵的活动需要ATP供能,每消耗一个ATP可将3个Na+逆浓度梯度泵出细胞,而只将2个K+逆浓度梯度泵入细胞。膜对Na+、K+的透性不同,Na+很难通过,K+易于通过,因而泵出的Na+很难重新通过膜进入神经细胞,而泵入的K+却可以通过膜漏出。另外,细胞内还有很多带负电的大分子,不能穿过膜,这样就使膜内和膜外出现了电位的不同,膜外是正电性、膜内是负电性。由于细胞内负电离子略多于正电离子,细胞外正电离子略多于负电离子,正负电互相吸引,细胞内多的负电离子和细胞外多的正电离子分别集中于细胞膜的内外两面,这样就产生了细胞膜极性,出现

6、膜内外的电位差,称静息膜电位。细胞膜上存在着由亲水的蛋白质分子构成的物质出入细胞的管道。神经纤维静息时,Na+管道大多关闭。当神经纤维上某点受到刺激时,Na+管道张开细胞膜的透性发生急剧变化,Na+流入量比未受刺激时增加20倍,这一过程使膜内外的Na+达到平衡,原来是负电性的膜内暂时转变为正电性,原来是正电性的膜外变成负电性,即由原来的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此时Na+管道逐渐关闭,K+管道打开,K+顺浓度梯度从膜内流出,使膜内恢复负电性膜外也恢复正电性,即恢复原来的静息电位。这一周期的电位变化,即从Na+的渗入使膜电位从外正

7、内负变为外负内正,到K+的渗出使膜恢复到原来的外正内负,称为动作电位。所谓神经传导就是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的顺序发生。神经纤维某一点受到刺激,这个点的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使它和它的左右邻之间出现电位差,于是左右邻的膜也都发生透性变化,也和上述过程一样发生动作电位。如此一步一步地连锁反应而出现了动作电位的顺序传播,这就是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强度不变)。在膜电位并未恢复到原来的静息电位时,Na+管道再遇到刺激时不能重新张开,处于失活状态,这一短暂的失活时期相当于(神经传导的)不应期。神经完成一次传导后,要经过一个

8、极短的不应期(0.4ms~4ms)的准备,才能开始第二次传导。我们可以联想神经传导好比多米诺骨牌:第一张骨牌被推倒,各个骨牌顺序以同样的能量倒下,直到最后一张骨牌,耗能都是一样的。如果想再来一次,就必须把骨牌全部恢复原状,也就是说,使骨牌恢复原来的位置。这样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