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资料》必修三部分考点解读

《精品资料》必修三部分考点解读

ID:12880566

大小:301.50 KB

页数:39页

时间:2018-07-19

《精品资料》必修三部分考点解读_第1页
《精品资料》必修三部分考点解读_第2页
《精品资料》必修三部分考点解读_第3页
《精品资料》必修三部分考点解读_第4页
《精品资料》必修三部分考点解读_第5页
资源描述:

《《精品资料》必修三部分考点解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搬经中学2014-2015历史学科考试说明解读夯实基础是一切能力的前提!必修三部分高考考点1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孔子与老子的思想;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1.百家争鸣含义:百家,泛指,形容数量多,并非真的百家,主要有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争鸣,指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出现原因:(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发展;(根本原因,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3)阶级关系上“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4)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学术逐渐下移,“学在官府”发展为

2、“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代表人物: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韩非子等。宗旨: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从本阶层立场阐发治国理民之法。意义: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具有深远的影响。(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

3、,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补充1:如何看待诸子百家思想的时代性和阶级性?随着奴隶制瓦解,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的思想家,为挽回统治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主张。老子、庄子主张“无为”,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表现了其没落、消极的情绪。孔子思想核心是“仁”,即缓和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墨子要求平等,反对战争,主张任人唯贤。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思想家,随着地主阶级势力的增强和封建制度的确立,对于如何改造社会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孟子主张实行“仁政”,目的是调和阶级矛盾,以利于封建统治。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体现了上升时期地主阶级在利用自然、

4、发展生产方面的朝气和信心。韩非子的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革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封建集权的迫切愿望。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1)孔子孔丘,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生活在春秋末期,出身于鲁国没落贵族家庭,晚年潜心办学和著述,整理出《诗》、《书》、《礼》、《易》、《乐》、《春秋》,统称为六经;春秋未期私学的创办者,私学打破了教育由奴隶主贵族垄断的局面。孔子的思想主张:①核心是仁,就是“爱人”,“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民”,“节用而爱人”,包含了民本思想,也是他所提倡的道德观和伦理观。③中庸的思想,强调“过犹不及”。④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

5、类”。(2)孟子孟轲,战国中期邹国人,被称为“亚圣”。39搬经中学2014-2015历史学科考试说明解读夯实基础是一切能力的前提!孟子的思想主张:①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主张“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②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③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3)荀子荀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荀子的思想主张: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②看到人民力量巨大,提出“君舟民水”;③主张人的本性“性恶论”,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荀子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

6、能适应社会需要。儒家思想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在此过程中出现了儒家思想。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战国时期经过孟子、荀子的总结改造,其体系更加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3.其他:道家老子(李耳、李聃,春秋晚期楚国人,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哲学思想——①“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②朴素辩证法思想(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的运动,矛盾对立面及转化)。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评价——①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补充2

7、: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观点的比较相同点(1)背景: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2)目的:维护本阶级的统治。孔子以维护奴隶制统治为目的,孟子和荀子则为了缓和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3)性质:包含民本思想,体现人文精神,具有古典人文主义的性质①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②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观点。③荀子则看到了人民力量的强大,提出“君舟民水”思想。(4)内容:主张“仁”和德治,以德治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