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动词的“大话”——论文学经典的自我亵渎

作为动词的“大话”——论文学经典的自我亵渎

ID:12887659

大小:35.42 KB

页数:21页

时间:2018-07-19

 作为动词的“大话”——论文学经典的自我亵渎_第1页
 作为动词的“大话”——论文学经典的自我亵渎_第2页
 作为动词的“大话”——论文学经典的自我亵渎_第3页
 作为动词的“大话”——论文学经典的自我亵渎_第4页
 作为动词的“大话”——论文学经典的自我亵渎_第5页
资源描述:

《 作为动词的“大话”——论文学经典的自我亵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作为动词的“大话”——论文学经典的自我亵渎2005年11月 第33卷第6期 新疆大学(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XinjiangUniversity(Philosophy.Humanities&SocialSciences) Nov.,2005 Vo1.33.No.6 【文艺理论与美学研究】 作为动词的”大话” 论文学经典的自我亵渎 石天强 (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300071) 摘要:将”大话”界定为一种亵渎性的叙述行为,”大话”的动词化,正是高雅文学尴尬生存环境的隐喻形式.”大话 经典”流行的一个重要原因来自

2、于文学经典内部存在的修辞张力;同时文学经典和大话之间存在着一种共生的关 系,而将二者的简单对立恰恰是对这一关系的遮蔽 : 关键词:大话;文学经典;动词化}亵渎 中图分类号:10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820(2005)06—0100—05 本文将”大话”界定为一种亵渎性的叙述行为. 对经典文学文本的”大话”叙述不仅仅来自于经典文 学之外的力量,同时也来自于经典文学内部存在的 修辞张力,而且后者扮演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本文不 是关于文学史的叙述,并不试图建构起历史发展的 某种内在关联;而只是选取了不同历史阶段的代表 性文学

3、文本,从不同的层面说明经典文学”大话”自 我的特征;并试图表明,将”大话”与”文学经典”对立 只是掩盖了二者的共生关系. “大话”,名词.按照汉语词典的解释指的是虚 夸的话,与”戏说”二字意思相近.大话的动词化是一 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在语言的层面上,它意味着原来 作为被指称,被描述的对象,现在转变为一种叙述动 作.例如”《西游记》说的是大话”这句话.不过是在对 《西游记》作一种或主观或客观的判断.作为名词,它 只是指出《西游记》的呈现状态.但”大话西游”则意 味着”西游”转变为一种叙述过程,而且这种叙述是 以承认叙述行为的虚假,浮夸为

4、前提的.由于”在叙 述中,说者先要被说,然后才能说”[】](.这一叙述悖 论的存在,”大话”首先要指向叙述主体,然后才能指 向叙述对象及其过程.在这里,叙述主体在叙述行为 开始之前进行了一种新的叙述定位,叙述主体承认 自我的虚构性:”我”就是被建构出来的这一意义得 到了突出.也因此”我”将要说的自然都是”假话”,你 也千万别当真. “大话”二字的流行乃至成为一种大众文化”经 典”性的语言游戏实际上与2O世纪8O年代先锋文学 努力拆解主导文化的叙述行为是分不开的,只不过 在2O世纪8O年代中期那种本来只存在于高雅文学 领域中的一种挑战意

5、识形态主导文化的激进行为, 在2O世纪9O年代中后期转而成为一种大众文化中 的娱乐行为.①也是在这种转变中.叙述主体的地位 不断沦丧,内敛.而在叙述主体对叙述行为几乎是刻 意的嘲讽中,也在尽力逃避叙述的责任.这正是”大 话”动词化所带来的主体效果. 我们都十分清楚1985年当马原的《冈底斯的诱 惑》诞生时带给文坛的震惊效果,不少学者已经指出 了马原是在通过文学叙述拆解叙述的神圣性,在这 个过程中叙述行为本身得到了彰显.与传统小说努 力编织现实世界”真实”的镜子这一努力相反,马原 刻意突出文学文本的虚拟性.”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 汉人”既

6、是一种修辞行为,也是一种叙述主体的姿 态.前者是在努力混淆作者和叙述人之间的界限,而 后者则意味着叙述主体对于叙述行为的一种自觉和 自抑.它质疑了叙述主体通过控制叙述去改造世界 的精神幻觉,应该说是文学的一种清醒.对于马原这 一 激进的叙述行为,评论者也有不同的判断.例如有 学者就认为,正是通过马原,传统故事理论中的”可 读性”价值得到了确认,而小说的”可读性”也成为了 衡量小说的第一要义.[2](对故事叙述行为及 过程的迷恋使得马原的小说充满了错综复杂的悬 念,而故事又似乎是一个迷宫,但阅读在历尽千辛万 险之后却一无所获,无法弄清楚

7、叙述人到底要讲什 么.因此理解马原就必须放弃传统文学作为一种社 收稿日期:2005—06—28 作者简介:石天强(1971一),男,江苏人,南开大学文学院博士后,从事文艺美学与当代文学研究. ①关于文化分层问题可谓萸衷一是.本文采用了主导文化,高雅文化,大众文化,民问文化这一从社会效果角度划分的方式.参见王一川主 编《大众文化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9页. 第6期石天强:作为动词的”大话”101 会认识形式的认识论判断,而必须集中于对叙述行 为本身的关注,即由关注所指转移到关注能指.此即 所谓的注意”怎么写”.但

8、在对”怎么写”的要求中实 际上隐含着十分矛盾的二元判断.一是文学本身就 是自足的,因此能指即真实.艺术不需要一个外在的 现实,也不是那个现实的”镜子”,艺术以自我为目 的.这实际是重复了”为艺术而艺术”的老调,没有什 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