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小麦-簇毛麦易位系v抗条锈病基因的遗传分析

普通小麦-簇毛麦易位系v抗条锈病基因的遗传分析

ID:12938042

大小:100.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7-19

普通小麦-簇毛麦易位系v抗条锈病基因的遗传分析_第1页
普通小麦-簇毛麦易位系v抗条锈病基因的遗传分析_第2页
普通小麦-簇毛麦易位系v抗条锈病基因的遗传分析_第3页
普通小麦-簇毛麦易位系v抗条锈病基因的遗传分析_第4页
普通小麦-簇毛麦易位系v抗条锈病基因的遗传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普通小麦-簇毛麦易位系v抗条锈病基因的遗传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普通小麦-簇毛麦易位系V8360抗条锈病基因的遗传分析-农学论文普通小麦-簇毛麦易位系V8360抗条锈病基因的遗传分析方正武,马东方(长江大学农学院,湖北荆州434025)摘要:普通小麦-簇毛麦易位系V8360具有抗逆性强、抗条锈性强和抗白粉性强等许多优良的生物学特性。用9个中国目前流行的条锈菌生理小种对V8360进行了抗条锈性评价,表明该易位系具有良好的抗条锈性。以条锈菌小种CYR32对V8360与感病品种铭贤169配置的F1、F2、F3和BC1代进行苗期抗条锈性遗传分析,并对其中一个F2代群体进行了SSR标记。结果表明,V8360对条锈菌CYR32的

2、抗病性由1对显性核基因控制,暂命名为YrV8360。从329对SSR引物中筛选到位于小麦4AL染色体上的4个SSR位点Xwmc161、Xgwm565、Xgwm494和Xcfd257与该基因连锁。关键词:普通小麦-簇毛麦易位系;抗病基因;遗传分析;SSR标记中图分类号:S512.103.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5)05-1042-04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05.005收稿日期:2014-12-16基金项目: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303008);湖北省重点(

3、优势)学科作物学(长江大学)资助项目作者简介:方正武(1977-),男,江西上饶人,博士,主要从事小麦遗传育种,(电话)13797329339(电子信箱)Fangzhengwu88@163.com;通信作者,马东方,男,山东滕州人,讲师,主要从事小麦抗条锈病机制研究,(电子信箱)madongfang1984@163.com。由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Pucciniastriiformisf.sp.tritici)引起的小麦条锈病是世界各主要麦区的重要病害之一[1]。而且小麦条锈病在中国分布范围较广,主要集中在西北、西南、黄淮海等冬麦区以及西北春麦区。迄今,

4、小麦条锈病发生的8次大面积的暴发流行给中国小麦生产带来巨大损失[2,3]。由于抗条锈品种的单一化种植,加速了条锈菌毒性结构的变异,加速了小麦主栽品种抗条锈性的丧失。虽然农药(粉锈宁等)的大面积及时使用可以控制该病害,但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容易造成污染环境。大量国内外实践表明,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条锈病最有效、经济和环保的措施[4]。因此,引进、鉴定、筛选有效的抗条锈种质资源,挖掘其中的抗病基因,对实现小麦抗条锈基因多样化,培育持久抗条锈病小麦品种十分必要[5]。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基因分子作图技术的日益完善,目前已发展了多种以DNA为基

5、础的分子标记技术,如SSR、RGAP、SNP、AFLP等。简单重复序列(Simplesequencerepeat,SSR)分子标记被广泛应用于种质资源鉴定、物种进化、基因的分子作图等研究。目前,利用SSR方法已将许多小麦条锈病抗病性基因定位,大部分已正式命名的小麦抗条锈病基因均已获得与其紧密连锁的SSR标记[6]。因对小麦条锈病、白粉病、全蚀病等病害具有良好抗性,同时分蘖能力强、耐干旱、耐盐碱等优良性状,簇毛麦(Haynaldiavillosa,2n=14)近年来已引起众多育种工作者的关注[7,8]。傅杰等[9]通过普通小麦与簇毛麦杂交选育出一系列易位系

6、、代换系和附加系,为利用这一种质资源提供了试验材料。井金学等[10]研究发现,簇毛麦的抗锈基因具有较强的传递性,可转移至普通小麦中。本研究旨在对普通小麦-簇毛麦易位系V8360进行抗条锈性鉴定,明确V8360的抗条锈病遗传规律,挖掘其抗病基因,加快对这一种质资源的利用。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材料小麦材料为普通小麦-簇毛麦易位系V8360、感病对照为铭贤169、簇毛麦、白粒高38、普通小麦“7182”、V8360与铭贤169杂交后代F1、F2、F3、BC1群体,其中V8360是由簇毛麦与白粒高38、普通小麦“7182”杂交选育而成。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致病

7、类型)为CYR27、CYR28、CYR29、CYR30、CYR31、CYR32、CYR33、Su11-7、Su11-11。1.2苗期抗条锈病遗传分析将亲本、F1、F2、BC1F1以及F3家系种植于直径为20cm的花盆中,置于温室按常规方法培养。在供试小麦幼苗生长至二叶期时,用涂抹法接种小麦条锈菌。接种完成后,将小麦幼苗置于黑暗的保湿箱中24h。之后转入温室内潜育发病,温度为15~17℃(昼)/10~12℃(夜),光照周期16h(昼)/8h(夜)。反应型调查标准分为11级,即0、0;、0;+、1、1+、2、2+、3-、3、3+、4。0~2+为抗病,3-~4

8、为感病[11]。统计双亲、杂交后代各株系的抗感分离比例,用卡方检验法对期望比例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