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诺登、国家机密以及个人隐私等等

斯诺登、国家机密以及个人隐私等等

ID:12938567

大小:26.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19

斯诺登、国家机密以及个人隐私等等_第1页
斯诺登、国家机密以及个人隐私等等_第2页
斯诺登、国家机密以及个人隐私等等_第3页
斯诺登、国家机密以及个人隐私等等_第4页
斯诺登、国家机密以及个人隐私等等_第5页
资源描述:

《斯诺登、国家机密以及个人隐私等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斯诺登、国家机密以及个人隐私等等  最近一个月,世界上最吸引眼球的人物莫过于前美国中央情报局的特工爱德华·斯诺登了。围绕着斯诺登,中美俄等国还有冰岛、厄瓜多尔、玻利维亚、古巴等国家的领袖人物都费尽了心机思考对策。与一般的国际争端不同的是,斯诺登事件的当事双方、多方,都似乎留有一手或多手,不把话说得那么极端,除了美国只强调要以多项罪名起诉他以外,对于斯诺登事件的细节也说得含含糊糊,似乎有难言之隐卡在了颚喉,这个一贯以光明正大自居的人权卫士国家,有许多地方的做法让人起疑,而一贯被它在人权方面诟病的中俄等国,又

2、有意不把话说出来,其中的奥秘很值得玩味。话已经被新闻记者们说了许多,我想从不同的角度说几句。  隐私,在中国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  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不愿意对外公开的秘密,社会主流文化自觉不自觉地保护人们的这些秘密是使得这个社会能够平稳存在和发展的若干基本条件之一。“隐私”在中国是一个很新鲜的字眼,现在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中国人的口头上和文字里。往回捯上三十年,中国人知道这个词的不会超过一成。可以这样说,“隐私”这个词是随着现代西方文明逐步进入中国社会的。中国人自古不承认每个人都有隐私权,但也不是

3、没有隐私和对个人隐私的保护,只是依照中国文化的逻辑,隐私会“时有时无”或“此有彼无”:你是我的上峰,你实际上就享有了隐私权,我不能擅自打听,不能知道,更不能传递,而我作为你的下属,我的隐私是不能保有,否则就是“不忠”,就不配做你的下属,或者会为此而支付沉重的代价。整个中国社会从皇帝算起,经过皇亲贵族、大官、小官、胥吏、公差,直到平民百姓(平民百姓中也会自发地排出老大老二直到老鼠尾巴尖),这几十层阶梯都是如此安排,一座倾斜的人权金字塔就这样垒成了。  上等人不但在文化上享有实际上的隐私权,还在制度上给予了充

4、分的、完美的保护。中国人有句老话,说“自古侯门深似海”,说的就不单单是指那些高墙深宅和阴森的戒备,而是权威者用悠久而严酷的制度来保证上等人阶层的隐私。而草民们的茅屋陋室,则不但风雨可以随时光顾,衙门里的皂役也可以用随便一个理由闯进搜查一番。即使是很有地位的官僚、甚至封疆大吏的宅院,如果皇帝想从中找到一些想要的东西,也可以用“抄家”的方式彻底地翻个底朝天。说到“抄家”不能不让人想到了文革初期,红卫兵那场“革命行动”,这个“革命行动”的文化来源就是来自的“抄家传统”。宋代的王安石搞“改制”,得罪了不少人,就有

5、给皇帝打小报告的人说这个“拗相公”在家里跟他的老婆是何等何等地“不正经”,宋神宗还竟然当着诸位大臣的面问起了这件事,当时王安石以“床帏之事不敢如实上奏”不客气地顶了回去。如此对皇帝的不恭敬,又给政敌制造了日后攻讦的有力资料。连地位如此显要的人物都没有对自己“隐私”(当时没有这个词)的保护权利,平头百姓还能如何呢?  在西方,隐私是很神圣的字眼  西方人的隐私观念由来已久。承认并尊重隐私的文化依据是私有财产不被侵犯,这条原则最久远的依据是“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这一理念。有这样一个生动的例子。“我的茅草房,风

6、可以进,雨可以进,国王您不可以进。”德国纽伦堡曾经是巴伐利亚的首都。在德国统一以前,巴伐利亚是一个很有影响的大国,国王在德意志民族圈里很有威严。但是在巴伐利亚国王的住处门口不远,把着皇宫门口一侧的是一座矮小简陋的磨坊。用故宫来比较一下,就相当于在比故宫博物院的售票处离正门还近的地方是一座破旧不堪的磨坊,很碍眼,很让国王伤面子。现在这个窘况仍是如此。到此处旅游时,德国导游会把这个故事讲给每一个到此一游的游客听:三百年前,巴伐利亚国王想在此修建王宫,就派人去找磨坊主商量给找一块地方请磨坊主搬家,条件十分优厚,

7、不用磨坊主花费任何费用和周折,磨坊主不答应。皇宫修建好了,国王提出了更为诱人的条件,磨坊主还是不答应。没有办法,这个简陋低矮的磨坊一直不协调地紧挨在高大华丽的皇宫旁边。几十年后,国王和磨坊主都死了。磨坊主的儿子继承了磨坊和这块土地后,主动向国王提出搬迁的事情。这时,继位的新国王,那位要求磨坊主搬家的老国王的儿子却拒绝了,理由是,那座磨坊用最恰当的方式向世人阐释了巴伐利亚的法制传统。这在三百年前的中国是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即使是在今天,不用说贵为国王的权威,就是乡政府想用你的房基地,你敢像那位磨坊主一样勇敢地

8、当一回钉子户么?  美国人一贯宣称尊重个人的基本权利,隐私当然包括其中。在处理个人隐私与国家机密方面的一些做法,有一段曲折的历程。美国人原来只允许在军事和战争方面做情报工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军事情报官赫博特·雅德类由于发明了电报密码,在对德战争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名声大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MI8(密码情报小组)转型成为一个由战争部和国务院联合资助的机构,并成立了一个密码编制公司,即所谓的商业电码企业,这就是后来著名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