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无锡斗门小志译并注]第四版

[光绪无锡斗门小志译并注]第四版

ID:12949524

大小:210.50 KB

页数:38页

时间:2018-07-19

[光绪无锡斗门小志译并注]第四版_第1页
[光绪无锡斗门小志译并注]第四版_第2页
[光绪无锡斗门小志译并注]第四版_第3页
[光绪无锡斗门小志译并注]第四版_第4页
[光绪无锡斗门小志译并注]第四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光绪无锡斗门小志译并注]第四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光绪无锡斗门小志译并注】第四版网中介召如下:“[光绪]无锡斗门小志:不分卷(清)佚名纂。稿本。一册。书中不题撰人。半叶九行十九至二十三字不等,蓝格,单鱼尾,四周双边。是志为斗门一乡镇志。斗门,亦称陡门,在无锡西北运河北岸,因斗门闸而得名。斗门闸,乃宋咸佑所置,“以杀芙蓉湖水”。此志所辑,大多为历代治理芙蓉湖之文献资料,另有斗门历史和当代人物传略事迹,及“挽联汇录”。志中有李金镛生平,叙及清光绪十六年(1890)金镛辞世,又,称清代为“国朝”,故其成书当成于光绪十六年之后,民国建立之前。此志不见有刻本存世,似未曾刻印

2、,稿本仅藏于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注解:关于“光绪无锡陡门小志”的作者究竟是谁?译者从无锡市南泉镇王氏三沙全谱有关陡门杨巷支的记录中发现,“光绪无锡陡门小志”的协辑者名字“王璠”,王氏三沙全谱第九十九页记载如下:“王璠,字立斋,号一峰。国学生,五品衔,候补县丞加一级。著志,古斋文集,再生草书集。协辑陡门小志;光绪丙午候辑本支宗谱,光绪丁丑五月十一日生,配同邑季家街六品军功,例授承德郎达泉季公之次女;光绪丙午三月二十三日生子一,汝楫;女幼,读,未字。”根据以上记载,可知王璠,字立斋生于1877年,清朝结束于1912年其

3、时35岁。1949年解放时72岁。光绪丙午候辑本支宗谱,即1906年;“光绪陡门小志”约在同时编辑。时年29岁。系明代无锡进士王问之父王绅同胞兄弟的嫡系子孙。解放前已移居上海,其后无考。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所保存的“光绪无锡陡门小志”称作者“佚名”,今可以考证作者为王璠,或其为作者之一。写此陡门小志的时间应在李金镛死后,编此光绪王氏宗谱之前。李金镛生卒(1835年-1890年),本谱编写时间清光绪丙午三十二年(1906年),由金华县知县王慰祖辞官回乡续编王氏三沙统谱。据此“光绪无锡陡门小志”编写时间应在1906年左右,

4、即光绪丙午三十二年左右。关于“候补县丞加一级”的考证:“清制,凡官员考核成绩优良或有各种功绩者,交吏部核议,按照等级、次第给予奖励,称为"议叙"。其奖励方式一是纪录,二是加级。纪录分一次、二次、三次三等;加级亦有加一级,加二级,加三级之别。原则上加到三级为止,也有超过三级者。加一级当纪录四次。官员如有过失,受到罚俸或降级处分时,纪录和加级可以于用来抵销处分。””一,地方志译文:稿本未刻,【无锡斗门小志】。斗门见于【邑志】曰斗门闸,咸佑中置;以杀芙蓉湖水。【咸淳志】闸在县西北四十里地,今距县二十里。闸以防水,其为地逼于

5、湖无疑,里社不必拘也。以此而言东湖即杨家圩,地博。而入前洲莲蓉社、玉祁礼社,俗称北七房诸地。讵庸虑其阑入。注解:1,"咸佑中置",即南宋(1274-1276年)左右,辞海中古时斗通陡,"斗门"古代指堤、堰上放水的闸门。或横截河渠,用以壅高水位的闸门。所以陡门最早是"斗门闸",因作"斗门",后来闸的作用不再成了桥;高桥向北至秦巷约十多里中有十三条浜,只有陡门河四通八达,其余都是"死浜"。陡门河如突然一扇门。所以后称"陡门桥"。斗与陡既是同音,古又是通用字,还包含了从闸到桥的演变过程之妙!近百年来陡门先有闸后有桥,已成了

6、被遗忘的历史。今存陡门桥为明嘉庆26年即1547年重修。2,"【咸淳志】闸在县西北四十里地,今距县二十里。"咸淳即南宋咸淳(1265-1274年)。3,查见"(明.弘治)重修无锡县志":第412页"莲蓉闸在县西北二百五十步,斗门闸在县西北四十里,宋元佑七年置。以杀芙蓉湖水,今废"。(宋元佑七年即1092年置)。4,查见"(明.弘治)重修无锡县志"第397页,"欧渎在县西北四十里兴道乡,宋元佑间治芙蓉湖为田,遂于此地置减水等闸。遇涝则开闸泄水,由江阴以入大江"。明朝弘治(1488-1505年)。如果斗门闸始建于宋元佑七

7、年即1092年,至明朝弘治(1488-1505年)‘今废’为止约存世413年左右。如果始建于咸佑年即宋(1274-1276年)则约存世230年左右。5,查见"无锡县志(元)佚名纂修"记载:"欧渎,去州西北四十里兴道乡,有减水石(石达)、斗门闸宋元佑间置。盖以芙蓉湖为田。遇涝则开闸泄水,从闸口出由江阴界以入江。"兴道乡有减水石,即相当于闸。如著名的河北省涿州市,同治《重修金门闸减水石坝记》。6,欧渎在县西北四十里兴道乡,今前洲地界,这说明闸最早建于今前洲镇地界,后来南移至今陡门桥地方。我意为这才是"闸在县西北四十里,今

8、距县二十里"的最好解释。“今距县西北二十里”不能误认为小志作者所言,假如小志作者所说此言就错了,明弘治记载闸已废。本书中并没有发现有作者本人的言论,全部来源于史书的摘录,作者还没有作出自已的说明与观点,书还未最后完成;也许正因为这样当年才未刻印。本书只有第一句“斗门见于邑志曰斗门闸”是作者所言!其二,“今距县西北二十里”这也不是【咸淳志】中的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