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死亡”忌讳语之对比研究

中日“死亡”忌讳语之对比研究

ID:12953151

大小:21.86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07-19

中日“死亡”忌讳语之对比研究_第1页
中日“死亡”忌讳语之对比研究_第2页
中日“死亡”忌讳语之对比研究_第3页
中日“死亡”忌讳语之对比研究_第4页
中日“死亡”忌讳语之对比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日“死亡”忌讳语之对比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日“死亡”忌讳语之对比研究  提要:“死亡”忌讳语在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它既是语言现象,又是文化和社会现象。中日“死亡”忌讳语除映射出政治体制大致相同,宗教信仰呈多元化,价值观念大同小异,发展变迁相去无几等相似乃至相同之处外,还因民族文化等的不同而存在的独特表达方式而映射出两国独特的文化内涵等。通过此对比研究,有助于透过语言现象,挖掘背后的文化内涵,加深对两种语言文化的理解,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关键词:“死亡”忌讳语;政治体制;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发展变迁  引言  包惠南认为:“在一般的禁忌

2、语中,最典型的莫过于对‘死亡’现象的禁忌。人的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然而东西各民族都对‘死’的说法予以回避禁忌,因为‘死’是一种不幸,一种灾祸,人们把‘死’隐去,‘有时是为了怀念死者,有时是为了赞美死者,有时只是为了避提这个可怕神秘的字眼’。”(包惠南,2001:178)死亡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是人生礼仪中不可避免、不可逾越的阶段,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一直以来都是被忌讳的重

3、要对象之一。出于恐惧和忌讳,必然产生大量的“死亡”忌讳语(本文沿用《广辞苑》中忌讳语的定义,即忌讳语包括禁忌语和委婉语。另外,本文中笔者也试将短语纳入此范围)。中日语言中存在大量“死亡”忌讳语,但据笔者所收集的资料来看,此方面的对比研究甚少。中日两国同为汉字文化圈,所以两国的“死亡”忌讳语有其相似乃至相同之处。但是,忌讳语是语言现象的同时亦是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即中日“死亡”忌讳语扎根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具有极强的社会性。同时,因为“死亡”忌讳语中蕴含大量的文化信息,由此产生的忌讳语也存在一定的不

4、同。本文试从中日两国的死亡礼仪人手,对中日“死亡”忌讳语所映射出的政治体制、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发展变迁及各自独特的用法等进行对比探讨。  1、中日两国的“死亡”礼仪  如果将出生比作人生序幕之始,死亡则是人生旅途的终点。死亡它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简单的一个人的离世,而是一定共同体全体成员的悲痛。死亡给人生画上了句号,死亡礼仪则是人生礼仪的终结。死亡礼仪,即丧葬礼仪,它起源于灵魂不死的观念,受此观念的影响,人们在某人死后举行各种安置鬼魂、处理尸体等活动;受宗教信仰、民风民俗等影响,丧葬礼仪也呈多样化。  

5、当一个人走完了人生旅途后,其亲朋好友不会因此而对其有所怠慢,而是通过丧葬礼仪等寄托哀思、表达对亡者的悼念等。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其丧葬礼仪也多种多样,葬式方面自古至今主要有“天葬”(亦称“鸟葬”)、“水葬”、“风葬”(亦称“树葬”)、“崖葬”、“塔葬”、“土葬”、“火葬”等。从宗教方面而言,虽然中国也深受佛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的影响,但中国本土的道教式仍占主导地位。在日本,有关葬仪的表达有很多,如汉语词汇方面有“葬送”、“葬礼”、“丧礼”、“丧葬”等,日本固有词汇有“c土木})”、“c土”、“c王1)

6、”、“岛0、”等。日本有关“葬”的最早记载源于古代传说——伊葬冉尊生火神时被灼伤致死后被葬于“出云伯伎国境比婆山”。日本丧葬礼仪受时代因素,如原始信仰、佛教的传人、唐风的模仿、国风的盛行、儒教的“天人合一”等的影响其形式多样,从古至今的葬式主要有“林葬”(类似中国的“树葬”)、“水葬”、“火葬”、“土葬”等。从宗教方面而言,现今日本的葬礼有神道式、佛教式、基督教式等。  2、中日“死亡”忌讳语的异同  2.1映射出政治体制大致相同  死亡是人生不可逾越的阶段,各种忌讳究其根源则基本源于对死亡的忌讳。据

7、史料可知,最能体现中国等级尊卑观念的”死亡”忌讳语当属《札记·曲礼(下)》中的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日薨,大夫死日卒,士日不禄,庶人日死”。这种加以制度化的“死亡”忌讳语鲜明地表明了封建社会等级的森严程度。帝王犹如江山社稷的顶梁柱,一旦死去,便如山崩地裂,从而强调了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帝王之死,除了“崩”外,还有“驾崩、山陵崩、弃群臣、晏驾、弃朝、弃群臣、弃天下、万岁、千秋万世”等多种婉称,其中“晏驾”也可指皇后、皇太后之死。“薨”指诸侯、有爵位的大官之死,如“鲁文公薨,而东门遂镣适

8、立庶。”(《左传·昭公三十二年》)。此外还有“薨落、薨奄、薨逝、薨殁、薨殂、薨谢”等婉称。大夫虽有一定的俸禄和社会地位,但对他们的婉称与王侯有所不同,古代用“卒”指处于有德之位的大夫之死,如“……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后汉书·张衡传》)等。“不禄”意为不再享用朝廷的俸给,因而“不禄”为士死的讳称。庶人最贱,故直接以“死”称之。由于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在和尊者谈及死亡话题时,在使用表示尊敬的委婉语表示对方的同时,也用表示低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