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后掠角三角翼前缘双涡结构的形成机理数值研究

中等后掠角三角翼前缘双涡结构的形成机理数值研究

ID:12954027

大小:1.32 M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19

中等后掠角三角翼前缘双涡结构的形成机理数值研究_第1页
中等后掠角三角翼前缘双涡结构的形成机理数值研究_第2页
中等后掠角三角翼前缘双涡结构的形成机理数值研究_第3页
中等后掠角三角翼前缘双涡结构的形成机理数值研究_第4页
中等后掠角三角翼前缘双涡结构的形成机理数值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等后掠角三角翼前缘双涡结构的形成机理数值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12年12月ACTAAERODYNAMICASINICADec.,2012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文章编号:0258-1825(2012)06-0767-05中等后掠角三角翼前缘双涡结构的形成机理数值研究刘杰1,2,刘沛清1,闫指江1(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流体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1;2.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91)摘要:采用数值计算的方法,对前缘后掠角为50°的三角翼布局在不同迎角下的绕流结构及其演化进行了研究。在不同迎角下,计算的压力分布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对数值计算的流场结

2、构分析发现:对于中等后掠角三角翼,在一定的雷诺数和迎角下,在机翼翼面上会出现前缘双涡结构。其形成取决于三角翼前缘附近三维分离产生的自由剪切层强度和涡轴方向的速度分量之间的大小关系。一般而言,当涡轴的速度大到足以将剪切层涡量带走时,在机翼前缘常常会表现为单涡结构;反之将导致剪切层分叉,由此形成双涡结构。关键词:双涡结构;三角翼;旋涡流场中图分类号:V211.3文献标识码:A引言0的方法,对机翼前缘后掠角为50°的中等后掠角三角翼布局的流场进行了分析研究,以揭示50°三角翼前缘双涡结构形成演变机理。在飞机布局中,三角翼布局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布局。三角翼飞行器机动、灵活、结构简单,具有体积小、重

3、量轻、安全可靠等特点,它已经被许多研究[1-2]证实能够实现大迎角、超机动飞行和具有良好的过失速机动性能。三角翼上的流场十分复杂且具有强烈的旋涡流动的特性。现在许多研究[3-5]都发现对于中小后掠角三角翼,在特定的雷诺数和迎角下,在机翼前缘涡主涡外侧会形成一个新的集中涡,即形成双涡结构:鲁素芬[3]对50°后掠角三角翼流动结构及气动特性的实验研究发现了三角翼前缘双涡结构的存在;GURSULI[4]通过数值研究发现小后掠角的三角翼容易形成双涡结构,而细长三角翼不会产生双涡结构,其认为双涡结构产生的原因是边界层和主涡之间的相互作用;GORDNIERRaymondE和VISBAL计算与实验方法

4、1计算模型及计算方法计算模型选用的是简化的三角翼布局。模型边缘均迎风面倒角45°。图1给出了三角翼物理模型平面示意图。机翼的前缘后掠角Λ为50°,根弦长为c=0.2586m,机翼展长L=0.434m,机翼面积S=0.05625m2,模型厚度为4mm。1.1[5]对后掠角平板三角翼在迎角等于5°时MiguelR50°的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一定的雷诺数下,由于粘性作用的减弱,二次涡将一次涡分成了两个独立的集中涡,从而导致了双涡结构的形成。虽然现在许多研究都发现了机翼前缘双涡结构,但是双涡结构的机理目前尚无定论。因此本文利用数值计算图1模型平面示意图Fig.1Schematicdia

5、gramofthemodel数值计算采用的基本方程为不可压缩流动Reynolds平均Navier-stokes方程:*收稿日期:2011-10-26;修订日期:2012-06-2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072018)作者简介:刘杰(1986-),男,湖南怀化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旋涡分离流与流动控制方面的研究.E-mail:xiaojie20061@163.comui1pρxiui′′1t+x(uiuj)=-(μ-uiuj)(1)+jxjxjρ湍流模型采用SSTk-ω模型。SSTk-ω模型考虑了低雷诺数和剪切流,同时加入了横向耗散导数项,在湍流粘度的定义中

6、考虑了湍流剪切应力的输运过程,适于进行带逆压梯度的流动计算、翼型计算等。由于在机翼前缘附近存在前缘涡、二次分离等复杂的流动分离现象,因此对该区域的网格进行了加密;在流场空间,由于模型近壁面的速度梯度比较大,所以在模型近壁面附近对网格进行了加密。图2给出了三角翼模型计算网格示意图。图4机翼上表面压力分布的对比曲线(α=16°)Fig.4Comparisonofpressurecoefficientdistributionontheuppersurfaceofthewing(α=16°)计算值和实验值相符得很好,而当迎角进一步增大时,计算结果较实验值偏高。计算结果图5是计算得到的在不同迎角时

7、模型20%根弦位置垂直流向截面的轴向涡量分布图,图6是不同迎角时模型空间流线分布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在迎角较小时,在机翼上表面只是形成了一个集中涡;而随着迎角的增加,在机翼前缘涡主涡外侧会形成一个新的集中涡,此时翼面上出现了两个集中涡(以后称靠近机翼翼根的集中涡为机翼前缘内涡,称靠近机翼前缘的集中涡为机翼前缘外涡),即出现机翼前缘双涡结构,相比内涡机翼前缘外涡的强度以及影响范围都要小一些;迎角进一步增大,前缘内涡的强度以及影响范围变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